东风汽车四十年沧桑风在起 高擎自主品牌旗帜

  一个历尽40年沧桑的民族品牌擎起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面旗帜。

  一面鲜红的旗帜飘扬着一个产业在坚持自主发展中迈向国际的光荣与梦想。

  在中国汽车行业,它与一汽一样,有着浓厚的“国色彩”,40年艰苦奋斗,40年风雨沧桑,“东风汽车公司”缔造了一段传奇,铸就了一段辉煌,而“东风”二字,所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使命与梦想的召唤。

  一个历尽40年沧桑的民族品牌擎起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面旗帜。

  一面鲜红的旗帜飘扬着一个产业在坚持自主发展中迈向国际的光荣与梦想。

  在中国汽车行业,它与一汽一样,有着浓厚的“国色彩”,40年艰苦奋斗,40年风雨沧桑,“东风汽车公司”缔造了一段传奇,铸就了一段辉煌,而“东风”二字,所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使命与梦想的召唤。

  “风从东方来”,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看到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东风跻身于世界汽车工业之林的时候,国将为东风喝彩。

  来源《汽车人》杂志记者陈瑶

  深山中崛起“汽车城”

  40前的今天,在主席曾做出的“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指示精神鼓舞下,筹建工作历经了3次上马、两次下马的坎坷之后,在偏远的鄂西北深山终于迎来了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拉开建设序幕。

  这是一个如此复杂的准备阶段。1953年,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开工之后,毛主席指示:要建设第二汽车厂。1955年9月,二汽厂址由武汉迁至四川成都,甚至建了近2万平方米的宿舍。但是由于高层对二汽厂址和规模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到1957年3月,二汽项目暂时下马。

  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毛主席再次提出,调一个师到江南建设第二汽车厂。二汽项目再次上马,厂址定在湖南。两年后,由于国民经济调整,二汽项目第三次下马。

  1964年三线建设开始,毛主席又一次提出建设第二汽车厂,二汽正式上马。周总理、同志亲自确定厂址选在湖北十堰。1965年二汽筹备处再次成立,饶斌、齐抗同志为负责人。

  “三上两下”之后,1969年1月,二汽大规模的建设正式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怀抱着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梦想,肩负着祖国人民的希望,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撇家舍业,打起背包,千里迢迢,从祖国四面八方浩浩荡荡地汇集到十堰这片荒凉寂静的穷山僻壤,开启了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新的征程。

  马灯、扁担、草鞋、芦席棚成为拓荒者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为了适应当时生产力状况,当时的二汽负责人饶斌提出了按照汽车的总成分工,由国内汽车厂家和设备厂级分别“包建”的建设方案。包建单位实行“四包”,即包设计、包生产准备、包人员培训、包生产调试。

  同时,为了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对设计工作提出“聚宝”的要求,大量采用“四新”,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通过“聚宝”,国内自己设计制造了98%近2万台套设备,这些设备使二汽在整体上达到70年代水平。“聚宝”使我国的机械制造水平向前跨了一大步,缩短了我国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这些设备生产的东风汽车,总体指标国内先进,部分指标接近当时的国际水平,“包建”与“聚宝”为二汽的成功建设立下了历史性的功绩。

  二汽在“包建”与“聚宝”上还有一大成绩,就是聚集了人才之宝。二汽在建设时,国家就从全国各地调集了一大批各类人才支援二汽,成了二汽建设的骨干。

  创业的先辈们凭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敢为天下先地采取“聚宝”和“包建”方式,建起了一座座厂房,树立起一座座铁塔,从汉江水路、从崎岖的山间公路,运来了一个个重达数十吨、上百吨的大型机械。1975年6月建成第一个基本车型两吨半越野车,于1978年7月建成了第二个基本车型“东风”5吨载货车,同时促成第三个基本车型3吨半越野车于1980年经国家鉴定定型。

  [次页标题=导航短标题=]

  翻身、续建、“三级跳”

  历经重重艰难,洒下无数汗水,1975年6月,东风第一个基本车型——两吨半越野车定型。1975年7月1日,二汽第一个基本车型EQ240两吨半越野车生产能力胜利建成投产。虽然出车了,但是积重难返,之后两年间二汽仍然处于亏损状态,1978年“计划亏损”3200万,“湖北省和一机部系统最大的亏损户”帽子像山一样压在二汽人心头。

  为尽快结束“吃基建饭”的历史,东风的创业者们在1978年响亮提出“保质量、上能力、争超产、扭亏损”的口号,群策群力共同开展了“大打提高产品质量的翻身仗,大打建设5吨载重车生产能力的翻身仗,大打全年生产5000辆5吨车的翻身仗,大打甩掉亏损帽子的翻身仗”。4个翻身仗的胜利,彻底扭转了二汽建设的被动局面。

  1978年3月25日,湖北省召开工业学大庆的会议上,厂长黄正夏在大会上表态:“首先,我们绝对不超过3200万的计划亏损;第二我们争取超产2000辆5吨民用车,亏损不超过2000万元;第三,我们还想争取超产3000辆5吨民用车,力争今年全面扭亏为盈。”

  1978年7月15日,首批民用东风5吨车实现批量生产。二汽当年即超过国家原定2000辆的计划,生产了5000多辆优质汽车,闯过了“亏损关”,第一次向国家上交利润279万元。这一年,标志着东风卡车正式登上了创造市场效益、推动国产汽车业高速发展的大舞台。

  “东风5吨车”是东风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打造的具有真正意义的第一款中型卡车。作为东风卡车品牌的第一座里程碑,它的响亮名字“东风140-1”,已经载入中国汽车工业的史册。

  1978年12月,东风5吨车、2.5吨越野车光荣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枪林弹雨的前线,东风车全部执行了最艰巨的战斗突击和物资抢运任务。尽管伤痕累累,但没有一辆车因为质量问题而出事故。有一辆2.5吨的越野车从山崖上摔下来,滚了几个跟头,落到山下,驾驶室被摔变了形,但就是这样一辆严重摔伤的车,战士们照样开着跑。东风车优越的性能给战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战士誉为“功臣车”、“英雄车”。

  1980年,正当全厂大踏步向前迈进的时候,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二汽被国家列入了“停缓建”企业名录,国家将停发一切基建投资及设备材料购置费用,只发职工工资及设备维修费,这对当时已有3万多职工、2万多台设备,刚刚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二汽来说可谓是晴天霹雳。

  为了渡过这个难关,东风提出了“自筹资金,量入为出,分期续建”的方案,将按计划应当留给企业的3笔资金,包括折旧基金、利润留成、设备维修费各提取一部分,由企业统一“捆起来”使用,自行安排续建。从此二汽开始走上了一条依靠自己努力,走内涵发展的艰苦道路。

  从1980年至1985年,在确保上缴国家全部利润、税金、折旧费提成的前提下,二汽人自筹资金3.3亿元。到1985年,不仅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而且提前两年建成了年产1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开始建设襄樊第二,开辟了柴油车生产,实现了汽油、柴油车并举,大、中、轻3种车型并举,军用民用车并举,向全方位、多品种、全系列车型发展。

  1985年,在基本形成了10万辆生产能力后,二汽建设者们根据当时中国汽车“缺重(重卡)少轻(轻卡)无轿(轿车)”的格局,果断做出决策,那就是走出十堰,在新的发展新的事业。于是,一座起点高、技术新、效益佳的新型汽车城出现在古城襄樊北部的油坊岗。襄樊含有发动机、轻型车、铸造、试车场等新项目。以襄樊建设为标志,东风胜利地实现了“一级跳”。

  为了实现用自己生产的轿车“替代进口”的梦想,东风人毅然向国家请战上轿车项目。经过一系列艰辛和曲折,1992年5月18日,神龙轿车项目在武汉破土动工,一个现代化的轿车就此诞生。由此,东风在“一级跳”的基础上,又胜利地实现了“二级跳”。

  进入90年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风也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进入艰难的改革调整时期,陷入了“船大难掉头”的困境。但东风开始将触角向珠三角、长三角延伸,2000年后,东风在珠三角、长三角业务出现快速发展,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东风本田零部件公司、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等飞跃增长,成为东风公司强劲的增长极,东风公司胜利地实现了“三级跳”。

  进入21世纪,东风人按照“开放合作,自主发展,做强做大,优先做强”的发展战略,继续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指引,于2007年实现了产销百万辆的战略目标,圆了几代东风人的光荣梦想。

  改革创新之路

  40年峥嵘岁月,东风公司创造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而支撑这一奇迹的关键,就是改革创新。东风人通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更加明白了这样一个规律:只有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朝着建设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梦想迈进。

  东风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东风人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率先实行“双全”、“三全面”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率先推行“厂长负责制”,率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大力推进3项制度改革,率先走向国际资本市场构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把自己建成一个生机盎然的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企业。

  与此同时,面对瞬息万变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东风人大胆地实施资本运营战略,走低成本扩张之路,相对同行率先迈出了战略性的一步。

  上世纪90年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风公司自身的问题和矛盾暴露得更加充分,到1998年东风公司累计亏损5.4亿元,拖欠企业职工工资达4个月之久,东风公司连续数年陷入产品滞销、企业亏损的事业低谷。

  通过多方面不懈努力,1999年遏制住了效益下滑的势头。2000年公司整体扭亏为盈,产销量再次突破22万辆大关,盈利13.8亿元。2000年以后,东风公司的业绩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到2002年,全公司汽车产销量达到41.5万辆,实现销售收入704.8亿元,实现利润61亿元。

  1999年7月15日,东风汽车公司以优良资产重组的“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沪A600006,简称东风汽车)正式成立。2005年12月7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H股票正式在香港上市,不仅使其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上市公司,也是2005年全球汽车行业最大IPO(国际公开发售)项目。

  东风汽车公司自2005年12月上市至今,已是3个完整会计年度。3年来,东风集团股份发展实现大跨越,销售汽车分别为59.5万辆、75.1万辆、95万辆和105.8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1%,平均年增速高达26.19%,快于行业同期16.85%平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东风集团股份自上市以来保持明显高于行业的增长速度。

  作为公司盈利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指标之一,东风集团股份自上市以来净资产收益率不断提高,2005年,股市净资产收益率为13.1%,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20.7%,比2005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随着公司盈利的不断增加,公司的股东权益不断增厚,2005年,股东权益为122.07亿元,每股净资产为1.42元,到2008年,股东权益增加至213.7亿元,每股净资产增厚至2.24元,增加了74.6%。

  2009年8月27日,东风集团股份最新财报显示:在中国汽车行业政策巨大推动作用下,东风集团股份今年上半年汽车业务快速回升,实现汽车销售61.11万辆,同比增长4%,经营业绩也出现相比去年下半年大幅度回升,,中重卡仍处于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也因此造就了公司股票在香港市场汽车类上市公司涨幅第一的精彩表现。

  可以这样说,东风上市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改制前行,更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进一步推进了汽车行业深化改革和资本化改造的进程,极大提升了中国汽车行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面对世界汽车工业开始进行的新一轮更大规模的资产重组浪潮,东风人审时度势,响亮地提出了“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全面谋划着与跨国汽车集团的合作,主动参与全球一体化进程,参与国际汽车工业重组分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做强做大东风事业。

  率先实施对外开放,为国际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早在1975年前后,东风就从德国奥芙柯公司引进了先进设备,并进行自我消化。来东风考察的第一批外国专家——奥芙柯公司经理奥勃拉登一行3人,看了东风自行安装并调试成功从该公司进口的12000吨热模锻压机后,对东风赞不绝口。80年代中期,东风又从美国引进康明斯发动机技术,被中国广大用户誉为“发财机”。1994年,东风又与本田在广东惠州携手成立了“东风本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开始了汽车零部件领域里的合作。所有这些,这些合作为东风后来大步迈向世界,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国际合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扩大整车合作范围,构建全国最大的合资汽车企业。2002年3月,东风公司与江苏悦达、韩国起亚组建了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2002年10月,东风公司与法国PSA集团签署扩大合作协议,将所属的神龙汽车公司的合作层次提升到雪铁龙的母公司法国PSA集团,共同成立研发中心,实现了雪铁龙、标致双品牌共线生产。2003年7月,东风与本田共同组建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双方合作由原来共同生产汽车零部件,发展到生产发动机与整车,合作层次渐次提升。2003年7月,东风和日产共同出资组建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正式运营,主营业务涵盖商用车、乘用车、汽车零部件、汽车装备及水平事业,它是迄今为止中国汽车工业规模最大、产品最全、层次最深的合作项目,被业界喻为“东风模式”。

  加强与跨国公司在零部件方面的合作。2003年3月20日,东风与美国德尔福就零部件的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德尔福表示:没有与东风的合作,德尔福在中国的发展将是不成功的。2003年4月,东风与美国康明斯在“东风汽车”柴油发动机分公司的基础上,合资成立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这意味着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柴油机生产正式投入运行。2003年4月,东风与美国伟世通公司合资项目签署并实施,东风零部件朝着置身全球化发展、面向国际做强做大目标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成功实施多元国际合作,是东风公司站在时代前列,顺应中外汽车工业发展潮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晶。正如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所评价的那样:“我国汽车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与跨国公司进行重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必由之路,东风的国际合作,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

  高擎自主品牌旗帜

  早在创业初期,东风人发扬“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精神,先后攻克了工艺、设备、工序等一道道难关,终于形成了两吨半、3吨半越野车,以及5吨、8吨东风牌载重车的生产能力。进入80年代,东风坚持独立自主,先后自主研发了系列改装的大客车、自卸车半挂车垃圾车等60多个品种,东风自主发展成果为推动东风公司快速发展积聚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新世纪以来,东风公司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市场导向、活用资源”的方针,加快自主研发体系和流程建设。

  初步形成多层次、重点突出的研发组织体系。该体系分为科技决策、科技管理、研发部门3个层次。技术中心是公司技术创新的核心研发部门,着重建好“设计研发”和“试验检测”两大,逐步形成能够适应公司和汽车行业需求的集研发、科研、检测、经营、服务为一体的功能,目标是建设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一流的研发中心。各子公司研发中心根据公司产品规划与分工进行相应的研发与开发工作。

  创新开发模式,规范开发流程。东风公司充分利用合资及国际合作契机,导入国际先进的平台模式,实行项目负责制管理。项目管理为矩阵式管理格局,确定了从主控制程序、阶段性控制程序、部门控制程序、作业指导规范的构架和设计流程及设计方法。建立了VES关键节点评审和试制产品动态、静态评审制度,完善了开发评审体系,提高了产品研发质量。

  加快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东风公司充分利用多元国际合作条件,近年来共选派专业技术人员1188名、高技能人员224名出国到合资方母公司进行培训、培养。通过岗位培训、技能竞赛、考核选拔等措施,近两年来培养技师3000多名。截至2008年年末,公司已拥有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729人,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5291人,占企业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54.38%,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6326人。

  加大科技投入,确保技术创新工作顺利开展。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逐年递增,从2001年的3.61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5.38亿元。开发能力建设重点向提升东风品牌乘用车、军品、电动汽车的自主开发能力转移。

  东风垃圾车厂家东风公司始终高扬自主品牌旗帜,以自主研发为基础,在全面提升国际合作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08年,公司累计开发汽车新产品共4114种整车及2325种底盘,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环保公告产品1714个,达到国Ⅲ排放标准239种整车及118种底盘。1985年以来,东风公司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东风1.5吨级高机动性越野汽车的开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省部(行业)级科技进步奖289项。2003年以来,共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89项日本地震对我国进口领域的影响,获奖总数位居行业第一。

  目前,公司在自主品牌乘用车、商用车(包括载货汽车、客车整车及底盘)、越野军品等领域掌握完整且成熟的核心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在东风乘用车领域,作为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事业研发、生产的主要,东风乘用车公司于2009年7月向市场推出东风风神S30轿车,上市40天即销售近5000辆;近年来,东风公司相继研发生产出东风风行景逸、东风风行MPV、东风御轩、东风奥丁、东风小康、东风SUV等产品,产品线涵盖了基本型及交叉型乘用车的全系列乘用车品种。

  在重卡领域,自主开发的以东风“东风天龙”、“东风大力神”为代表的新一代重型车,正在成为中国重卡市场的新宠,并且成批量的出口中东等地区;在轻型车领域,东风“小霸王”、“金霸”、“信天游”、“多利卡”、“梦卡”、“东风之星”系列轻型车,积极开拓高端轻型载货汽车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军车领域,东风“猛士”车型开发项目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中国汽车行业22年来首个一等奖,同时还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客车领域,东风从提供客车底盘逐渐过渡到提供客车整车,取得重大突破。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东风混合动力客车、轿车和CNG、LNG发动机及卡车整车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在东风新能源清洁汽车领域。东风混合动力客车、轿车和CNG、LNG发动机及卡车整车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2009年,东风电动汽车产业园获得国家首个电动汽车专利产业化试点,东风混合动力城市客车荣获中国汽车行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结语:40年风雨兼程,东风公司创造着中国汽车工业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而支撑这些奇迹的关键,就是东风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这是东风人最伟大、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东风人以壮士断腕的气魄不断进行着大胆改革与创新,以超凡的远见卓识与海纳百川的胸襟进行着多元国际合作,以振兴民族汽车工业为使命致力于东风自主品牌建设,圆着一代又一代东风人的梦想。

  梦想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在2008年圆满达成D120计划之后,东风正朝着“跨越计划”(LEAP10)快速迈进,到2010年,东风公司将力争实现销量160∽180万辆,市场份额达到15%,销售利润率达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