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陕西衣食住行变迁之马车没落之辙

  18日,兴平市庄头镇南于村苏川良给建筑工地送完货,驾着马车走到大小机动车川流不息的兴平市街道上时,不时有行人、驾驶员送来好奇的目光:“现在还有这东西。”

  曾经的车界老大、代步工具霸主、被誉为“大车”的马车,如今在车辆泛滥到拥堵的时代,却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几近销声匿迹,成了稀罕物。

  “现在马车几乎成了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仲立研究员说。

  前有车后有辙

  说起马车,虽有西方传入说,但张仲立等众多专家坚持中国本土起源说。

  传说,车是曾在陕西一带活动、最终又是埋在陕西的黄帝发明的,因此人称黄帝“轩辕”。

  马车自产生后,被广泛使用,在历史上发挥过不小作用。

  “马车是非常独特的运输工具,除了代步,曾在战争中发挥非常重要作用,尤其在战国时期,马车的数量往往是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多年来研究马车的张仲立说。

  由于马车作用巨大,留下丰富的文化。最早的马车是木轮,后来为了加固,轮子外圈加上了铁瓦。马车走过之后,会在路面留下深深沟槽,因此有了“前有车后有辙”的成语。秦始皇搞“车同轨”就是指的马车的车辙。

  在辛亥革命之前,马车在陕西并非独霸天下,与马车分享运输大餐的代步运输工具除了水路上的船,还有陆路上人力的扁担、抬杠、背架、背篓、滑竿、轿、手推车等等,畜力的架窝子和驴、骡、骆驼等驮畜等等。架窝子又以所用畜而称骡轿、驴轿、驼轿。慈禧太后1900年西逃陕西时,悄悄微服离开宫城的最初3天,就是先坐骡轿,后乘驼轿。

  “明清时期,因为要翻山越岭,陕西商帮贩运主要用马、骆驼驮货,马车主要在平原地区使用。”西北大学教授、陕商研究专家李刚告诉记者。

  尽管如此,马车以其载重量大、平稳、轻松、快捷、人坐着舒适而笑傲运输界,是当时无可比拟的重型车。1901年,陕西巡抚端方还奏设官车局。

  马车衰退的起点

  辛亥革命次年,1912年,由日本传入上海的人力车,又称洋车,传入陕西。因为此车最初多为达官贵人包用,车棚多呈黄色,故又称黄包车。该车发展很快,到1929年在西安就发展到900余辆。但它因为是落后的人力车,只能搞短途运输,马车对其不屑一顾。

  马车衰退的起点,当属1915年,北洋政府大总统袁世凯拨给其亲信陕西督军陆建章两辆汽车。从此,陕西始有汽车。

  当时,日本地震对我国进口领域的影响。马车夫并没有意识到汽车对自己营生的威胁,只是骡马对这个怪物非常紧张,有时甚至惊慌失措不顾一切地狂奔以致翻车。

  张仲立告诉记者,1921年12月3日,一辆马车行驶到灞桥上时,遇见汽车,拉车的骡子受惊,导致车夫受伤、马车损坏。这是汽车在陕西境内造成的第一起交通事故。

  汽车并没有一出现就立即夺走马车的天下,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起初汽车更像一个玩具、摆设,对实际生活没有影响,马车继续走自己的路,挣自己的钱,甚至有时在数量上还有所增加。

  原西安东关南廓门外乐居厂老居民马安民从祖父辈那里得知,民国初年,东关里货栈多,在东关外的乐居厂有马车20多辆,从事长途运输,西上兰州、宁夏;东下潼关、洛阳;北奔铜川、榆林;南走汉中、成都,布匹、药材什么都运。

  被逼出来的“皮轱辘”

  汽车对马车的真正挑战,则是1922年。此年8月,陕西第一条汽车路——西(安)潼(关)公路建成通车,陕西长潼汽车公司购置20辆汽车,开办了西潼路汽车客货运输。这样,大量的客货运输被汽车夺走。

  但当时对汽车反应最强烈的是人力车。西潼路汽车客货运输开始后,得到西安市民欢迎,纷纷要求开办城内汽车客运。长潼公司随计划开通钟楼到东西南北四城门的市内汽车线路。市内人力车工人闻讯后坚决反对。长潼公司只好于1923年1月27日仅开通钟楼至东门一条线路,而且只有两辆车对开,定名“环城汽车”。此为西安公共汽车之始。

  民国初期陕西境内修建的公路,主要是将过去行使马车的驿道加宽、抬高、平整,使车马大道改造成为简易汽车路。这种路经不起马车轮的碾压。为了保护公路,1924年,陕西督、省两署下令各县在道路中分界沟,或另辟大车道,使汽车与铁轮大车“各行其道”。1930年2月,省建设厅又进一步规定,禁止“前有车后有辙”的铁轮大车上汽车道,违者扣车充公,赶车者依法严处。

  好好的路不能走,这让马车夫头痛。当时汽车尚少,畜力大车是主要运输工具,因此人们开始为大车寻找出路。

  1932年,西安骡马市玉兴铁厂掌柜张炳玉在废旧汽车前桥上安装汽车废胎,以简单木排做车厢,加装车辕,制成靠人力行驶的“皮轱辘车”。后来,西安东关炮房街“忠恕车驮店”张昆等人试验成功用牲畜拖拽“皮轱辘车”,从而成为在公路和大车路上都能行驶的“胶轮大车”,而且载重量和速度都远远超过铁轮大车。当时的陕西省建设厅厅长雷葆华称赞其为“陕西新兴之运输工具”。到1937年,陕西已有胶轮大车8000余辆。

  现年79岁的马安民自记事起,看到乐居厂的马车就是胶皮轱辘大车,解放前全村大约有30多辆。

  马车刚解决了“后有辙”的问题,才能与汽车“并驾齐驱”,更大地竞争对手又来了。

  1931年,陕西在西安西门外有了第一座飞机场,次年欧亚航空公司开办上海至西安的西安首条航线。1935年1月1日,陇海铁路潼关至西安段正式通车。

  不过那时飞机航班次数很少,每机仅能乘六人,铁路主要抢了汽车在西安至潼关的客货运输生意,加之汽车直到解放前夕全省仅有977辆,其他摩托车、自行车等新型运输工具更是可以忽略不计,马车继续坐着霸主的位置。

  “赶马车像后来司机一样令人羡慕”

  解放后,船只的运输能力不断萎缩,但汽车、火车、飞机与马车的争夺战进一步加剧。1956年10月,国产的解放牌汽车首次进入陕西,1958年1月宝成铁路通车,到1965年,全省民用汽车发展到8300辆。同时,继上世纪50年代有了大中型拖拉机之后,1960年开始有小型及手扶拖拉机。尽管如此,马车依然是运输界的主力军,量大呀,1951年时,全省仅铁轮大车就在12万辆以上。

  70岁的原丈八乡东辛庄村民任建忠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给队上赶马车,经常早上四五点起来到灞河、浐河拉沙子。他说,那时盖楼修路,全凭马车拉沙子、石子。当时赶马车一天挣12个工分,像后来的司机一样令人羡慕。

  老家在未央区谭家街道伍家堡的伍永尚说,解放初,谁家有马车,就跟现在有小车一样,有钱人家才买得起。一个村有十辆就不得了。他们进城靠坐牛车,城里半天看不到一辆汽车。

  “解放初,国家给雁塔区长、区委书记配的座驾都是自行车。到社教后,社教工作团给雁塔区政府留下一辆吉普车,区领导才有了汽车坐。”马安民告诉记者。

  长安大学高级工程师马辉堂在1956年到西安上大学之前没有见过马车、汽车。他当年从山阳步行3天到商州,然后乘客货不分的美国产卡车到西安,车上连个座都没有。那些年西安到山阳,最快要4天,马辉堂最长用过12天。车烧的是木炭,最多走100公里,助手就要下车给木炭炉子添炭。上坡时,乘客要下来推车。马辉堂1960年做毕业设计,还是研究木炭炉子。他学的是汽车运输修理专业。当时因没有配件,汽车零件坏了不像现在直接换新的,要通过焊接、锉磨等修复旧零件。“当时能修理汽车的人显得才能高,大修一次汽车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马辉堂说。

  “拉大粪成了主要任务”

  上世纪70年代前后,马车终于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霸主地位。这期间,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到1976年,全省民用汽车达到3.7万辆,运输拖拉机2.7万辆。

  合阳西防虏寨乡拔丁村4组武绪民告诉记者,到上世纪70年代,许多公社有农机站,农机站里有皮轮的拖拉机,主要用于运输,拉煤搞副业。许多大队有链滚拖拉机,专门用于犁地。大约1975年,他们大队社员敲锣打鼓放鞭炮迎回一辆拖拉机。1976年,他所在的生产队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

  马安民说,到70年代因火车、汽车都多了,乐居厂马车不搞长途运输了,马车减少到二三十辆,主要在城里拉大粪、给交大商场送菜。

  虽然机动车的发展不小,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还很可怜。

  73岁的原雁塔区丈八乡东辛庄村民郭志坤告诉记者,“”期间,陕西造了小个卡车,敲锣打鼓好几天。当时拖拉机司机要挑成分好的,搁现在谁去开拖拉机。郭志坤曾坐着队里的小四轮拖拉机到眉县拉种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县才配一辆吉普车,省部级配的座驾是伏尔加车。那时老百姓见到小卧车都很稀奇。”马辉堂说。

  “马车成了历史”

  改革开放后,农村耕地下户,马车彻底走向衰落。

  伍永尚告诉记者,分田到户,马车就分给个人,城里慢慢没有旱厕了,也不让马车进城了,很多菜场撤了,没有收菜的了,菜农只能自产自销,伍家堡村民种菜也少了,一般用架子车拉到市场上卖就行了,这样马车坏了也不修,逐渐就没有了。

  马安民说,分地以后,特别是1987年农转非以后,乐居厂村民有的办旅馆,用面包车到火车站接客人;有的买了卡车,搞货运、拉垃圾;有的经营出租。他家就曾买了一辆卡车拉建材,后来又换成出租车。直到拆迁前,乐居厂全村约有各种机动车70多辆。

  “大车现在在我们那里找不到了,成了历史。现在礼泉一带农村,家境稍好一点的都有农用四轮车,给地里送粪、给果园打药等都很方便。”老家在礼泉县迁东镇韩家店村的韩贵新说。

  武绪民说,他们拔丁村4组村民现有1辆价值六七万元的解放牌汽车,3辆四轮拖拉机,五六辆手扶拖拉机,20多辆三轮蹦蹦车,2辆小卧车。

  “改革开放后,我省汽车生产加大,如80年代有影响的骊山、‘陕西’牌轿车等。”马辉堂说。

  1990年,全省民用机动车辆达到51.6万辆,而马车数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这年12月28日,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条高速公路——西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马车只能望尘莫及。

  “马车不会消失”

  陕西省纺织品公司老驾驶员王天学说,汽车发展最快是近十多年,虽然十年前汽车价不低,但人有钱了,私家车开始大量发展。

  如今市场上的车,各种各样,品牌之多,让汽车专家马辉堂也认不过来。“现在从西安回我老家山阳,只需要3个小时。”马辉堂说。

  垃圾车厂家配件如今陕西天上有飞机,地上有汽车、火车,四通八达,而且为了“吃饱”,跑得越来越快,你建高速,我上动车组,它上直达,连摩托车都被赶出西安二环,哪里容下马车。

  “现在完全是现代社会,虽然还有很多的农业人口,但这些人口已经进入现代生活体系里。”张仲立说。

  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马车并没有灭绝。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平办起大量小型造纸厂,全兴平有五六十辆大车给造纸厂送麦秸,光南于村就有十几辆马车。苏川良就是那时购置了大车。后来小造纸厂被清理关闭,但建筑业兴旺起来,马车改给建筑工地拉建筑材料。但马车数量还是在逐年减少,有的人换成了拖拉机等机动车。目前兴平剩下20辆,南于村只剩下3辆,兴平还是周围马车比较多的县市。苏川良考虑到自己年龄大了,等到干不动了就不干了,不想再花钱换车。苏川良认为,大车在农村不会彻底消失,其原因一是车厢低,好上下货,短途运输灵活;二是不用雇装卸工,自己连拉带装卸,价廉;三是不排烟雾,环保。

  图为西安一博物馆保存的乘人木轮马车。(记者金石)

  ·辛亥革命史研究专家金冲及将出席清明祭祖学术研讨会

  ·你方唱罢我登场--辛亥革命百年陕西变迁之服饰

  ·孙中山孙女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捐百座祖父像

  ·武汉客运段直达车间党总支组织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参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