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3版)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整治农村土地230万亩,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80万亩,新增耕地20万亩,提高粮食产能5.5亿斤。
千万亩高产油茶建设工程:新造油茶林500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600万亩;完善良种繁育,良种穗条生产能力7000万支,良种苗木生产能力1.5亿株;茶油产量20万吨,打造10个油茶产业科技园。
新增百万吨优质油料建设工程:建设高标准优质油菜500万亩、花生150万亩、芝麻50万亩,配套建设良种繁育、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等服务体系,建设油菜产业化经营示范区。油料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10万吨,产油76万吨。
新增两百万吨优质畜禽产品开发工程:建设30个重点县“一片两线”优质生猪养殖、赣江优质水禽带、环鄱阳湖水禽优势区以及赣中南、赣北优质肉牛和赣中、赣南、赣西优质奶源,实施良种繁育体系工程、生态养殖及清洁生产工程和饲料饲草开发工程。
现代渔业“双百工程”:改造标准化池塘水产健康养殖100万亩,新增水产品100万吨,改、扩建40个年苗繁殖能力达5亿尾以上苗种繁殖场,建设75个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20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百万亩江西绿茶标准化建设工程:依托赣东北、赣西北、赣南、赣中等茶叶主产区,加快建设有机生态标准化茶园、良种繁育体系、茶叶采后处理加工及市场体系。
百万亩高标准蔬菜建设工程:依托乐平、永丰、高安、临川、上栗、永修等62个蔬菜生产优势县,改造无公害标准化蔬菜,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场,提高采后处理及加工能力。
千万亩果业产业化工程:重点建设优质高产生态标准化果园、良种繁育体系、水果采后处理及加工、病虫防控体系,力争2015年全省水果面积达到900万亩以上,产量达450万吨以上。
百万亩优质棉工程:重点推广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完善棉田水利设施,建立棉花高产核心区,完善杂交抗虫棉制种建设,扩大主栽优质棉种推广比重,普及双杂双移栽二熟免耕高效耕种150万亩。
千万亩丰产竹林培育工程:建设丰产竹林1000万亩,其中改造低产竹林800万亩,新造笋用竹200万亩;完善毛竹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竹材精深加工。
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工程:培育10个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型企业达到5000家,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7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例达到1.5∶1。
休闲农业示范工程:重点培育2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强县、20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200个示范企业(点),加强休闲农业服务和推广体系建设。
第二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围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优化乡镇村庄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结合农村、国有林场、农场和垦区危旧房改造,科学规划乡镇村庄,合理安排乡镇建设、村落分布、产业聚集、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发展,商用车尚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整治空心村,积极稳妥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探索村镇联动、联村整片推进模式,实现联村整片建社区,完善社区功能。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开发。
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强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增强气象对农业服务能力,加强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实施“千吨万人”①工程,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小水电丰富的山区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施渡改桥工程,新建一批乡镇客运站和候车亭。
①“千吨万人”工程:指单项工程超过万人或供水规模在千吨以上的项目。
第三节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继续推进以“六改四普及”①为主的村庄整治建设,进一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减少农业生产中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量,加大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因地制宜探索科学合理、经济便利的多种垃圾处理模式。开展创建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庄活动,净化、美化、绿化村容村貌,初步构建农田林网体系,形成“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农村生态美景。
专栏2:
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工程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供水、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等方式,全面解决1179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
农村供电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支持条件适宜地区发展大型沼气发电和小水电,推广光伏发电、小风力发电、微水电等小型电源。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新增户用沼气用户47万户、小型沼气工程336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870处。
农村安居工程:在现有试点地区,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35万户。在国有农场和垦区改造职工危房21.5万户,在国有林场改造危旧房4.38万户。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和生活污水等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工程,建设农用残膜、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和生活垃圾等无机废弃物收集转运工程,配套开展村庄硬化绿化。
农村信息通信工程:乡乡建立信息服务站和数据库,行政村建立信息点和农产品信息栏,20户以上自然村通宽带,农村电话普及率和农业信息入户率均超过50%。
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建设全省地震安全农居技术信息服务网络,编制农居类型的地震安全技术图集,对5000名农村工匠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建设50000户地震安全农居。
①“六改四普及”:指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栏、改环境,普及沼气、有线电视、太阳能热水器、电话及宽带。
第三章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第一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推动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扶贫标准,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流转机制,确保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收入增长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节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就业环境
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鼓励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继续做好跨省劳务输出及跟踪服务工作。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扩大培训范围,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渠道,改善务工经商环境,维护合法权益。
第三节减少贫困人口
坚持开发式扶贫,鼓励发展特色经济,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渠道,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金融支持力度。以整村推进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扶贫为重点,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深入开展部门单位定点扶贫,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注重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第四章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鼓励和支持农民互助保险和互助信用合作。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第三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超常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构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垃圾车厂家配件第一章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
促进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向主导产业集聚、向工业园区集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形成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发展格局。
第一节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构建分工合理、主业突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产业区域布局。实施城市工业布局调整工程,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城市工业布局和城镇规划相协调。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产业集群。南昌、九江、景德镇等赣北地区重点发展汽车、航空、光伏、优质钢材、光电、家电、化工、陶瓷、建材、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和新医药、服务外包等产业;新余、宜春、萍乡等赣西地区重点发展冶金、光伏、锂电、医药、陶瓷、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竹木加工、烟花爆竹、食品加工等产业;赣州、吉安、抚州等赣中南地区重点发展稀有金属加工、电子信息、通讯终端、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新能源、化工建材和机械制造等产业;上饶、鹰潭等赣东北地区重点发展铜材加工、光伏、建材、食品、中医药、绿色照明、光学、水工、精密机械等产业。
专栏3:
城市工业布局调整工程
企业“退城进郊”工程:对制约城市空间发展的城中企业,有序实施“退城进郊”。重点推进洪都航空搬迁工程、中国商飞第二试飞工程等。
企业转型升级搬迁工程:对影响城市环境、易燃易爆等威胁城市安全的城中企业,引导产业转型、易地搬迁改造。重点推进南昌樵舍新型重化工产业建设、城市化工企业改造搬迁工程等。
企业整体搬迁工程:对原材料、产品运输量大、物流成本高的城中企业,通过整体搬迁,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城市交通状况。重点推进城市钢厂整体搬迁工程等。
第二节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
提高工业园区容积率、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规模,推进园区土地集约化经营。加强政策引导,推动质量兴园,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增强产业协作配套能力,降低商务成本,提升竞争力。提升工业园区服务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快研发、市场、物流、质量检测、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园区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上市融资、信用担保、管理咨询、产品检测、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扩区升级,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过五百亿元的园区。
第三节培育特色产业
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推动食品、节能照明、家具、陶瓷、服装、箱包、制鞋、眼镜、有色金属、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努力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省级特色产业。强化规划引导,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特色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完善产业政策,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第二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兼并重组,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节调整产业结构
继续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有色金属、钢铁、汽车、船舶、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有色金属产业以发展精深加工为重点,培育优势特色板块,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提升规模和水平。钢铁产业以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优化布局、淘汰落后为重点,实施城市钢铁企业重组搬迁改造。汽车产业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加快汽车整车产品升级换代,增强零部件配套能力,开发推广新能源汽车。船舶工业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和鄱阳湖水域条件,建设船舶制造,发展船用配套工业,拓展船舶产品领域。石化产业注重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系列化,实施油品质量提升工程,扩大石油化工规模,培育盐化产业优势,加快精细化工发展。轻工业培育一批市场认同度高的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做强食品工业,做大家电产业,调整造纸产业,提升陶瓷工业,壮大制鞋、工艺美术、节能照明产业。纺织工业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提升纺织印染行业工艺水平,推动化纤行业产品升级,实施服装行业品牌战略,扩大产业用纺织品生产规模。装备制造业突出技术进步,提高机械装备水平,发展高效节能电工电器产品,开发工程机械设备。建材行业着力发展高档建筑陶瓷,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加快发展玻璃纤维、结构陶瓷等高附加值产品。
第二节促进技术进步
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管理技术、节能降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构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国家质检中心等研发平台,支撑产业技术进步。提升传统技术装备水平、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产品,推动工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率、资金利润率、资源能源利用率,重点企业“四率”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
第三节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通过裂变扩张、上市嫁接、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的龙头企业,新增一批超百亿元企业,力争江铜集团销售收入达到2千亿元,进入世界500强,新钢集团、赛维LDK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九江石化、江铃集团、江钨控股、省煤炭集团、江钨有限公司等5家以上企业达到500亿元。继续加大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发展一批“专、优、特、精”中小型企业。增强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产业配套、分工协作,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专栏4:
重点传统产业发展导向
铜产业:依托江西铜业等骨干企业,发展铜材精深加工,围绕电子行业用铜、家用电器行业用铜、电力电气行业用铜、交通运输行业用铜、建筑行业用铜等五个方向延伸产业链。
钨产业:在控制钨精矿生产总量和钨冶炼产品能力的基础上,做精钨粉及碳化钨粉产品,发展亚微、超细硬质合金,硬质合金涂层加工工具,硬质合金硬面材料等深加工产品,建立硬质合金废料综合回收体系。
稀土产业: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控制矿山开采、分离冶炼规模,在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中重稀土合金、稀土新材料等五大领域,开发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品。
钢铁产业:利用九江港口优势,结合城市钢铁企业的搬迁改造,推进企业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建设九江沿江千万吨级优质钢铁。支持发展高强度汽车用钢、船板、高强度弹簧钢等高附加值产品。
石化产业:实施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工程,完善二次加工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形成千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大力发展氯碱、有机氯等高附加值的盐深加工产品,延伸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有机硅、白炭黑、功能性涂料等产品,大力开发水处理剂、精细无机化学品。
汽车产业:推进配套零部件的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节能高效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挂系统等零部件产业,支持K系列发动机项目产业化。支持江铃轻型载货车、皮卡、陆风SUV车升级换代,加快昌河节能小排量系列车型开发生产。扩大江铃汽车(轻卡、全顺商务车、天鹿客车、陆风SUV车、风华、风尚轿车、新能源汽车)、昌河乘用车(利亚纳、北斗星)以及萍乡客车、上饶客车市场销售,力争江铃形成70万辆、昌河形成6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
建材产业:实施20亿平方米高档建筑陶瓷工程,进一步提升高安和丰城建筑陶瓷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依托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大力开发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支持建设日产熟料4000吨及以上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推广原燃材料预均化技术、生料均化技术、高效节能粉磨技术、高效集尘技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
食品产业:加快品牌整合,扩大“金圣”、“庐山”等卷烟品牌市场份额和产品单箱利税率;提高“四特”等白酒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发展啤酒生产,鼓励发展保健酒和果酒;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肉制品、大米、畜禽、甜叶菊等农产品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利用南丰蜜橘、赣南脐橙等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果蔬加工业。大力开展油茶精深加工,研发茶油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油茶产业附加值,扩大江西油茶的知名度;加大茶产业品牌整合力度,提升加工工艺,提高江西绿茶知名度。
船舶产业:充分发挥我省船舶工业现有中小船舶制造的基础优势,做精做强2万吨以下船舶产品,重点发展多用途散货船、1000标箱集装船、化学品船、成品油船、中高档游艇、赛艇等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的船舶产品。
第三章超常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产业布局,突破核心技术,促进裂变扩张,培育引领支撑未来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第一节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动力汽车、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光伏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纯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光伏应用系统及配套产品,推进光伏发电示范建设,打造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利用硅衬底等自主创新技术,促进半导体照明技术推广应用,打造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重点发展稀土、高精铜材、优特钢材、硬质合金等金属新材料以及高技术陶瓷、工业陶瓷、有机硅等化工产品,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全面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积极研发生产公交型、商务型、乘用型等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新型动力电池,强化协作配套,加强示范推广,推动新动力汽车产业跨越发展。依托南昌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由主干产业、分支产业和配套产业构成的航空产业体系,构建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民用航空优势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及生物能源为重点,加快建设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培育壮大生物产业集群。依托核电、高铁、地铁、直升机、环保等重大建设工程,引进先进技术和战略合作者,发展现代装备制造和相关配套产业。
第二节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围绕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统筹技术研发、产业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实施新兴产业特色培育工程,加快南昌LED产业城、赣州钨和稀土产业、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吉安风能核能及节能技术产业、上饶光学精密仪器生产、萍乡工业陶瓷产业、景德镇陶瓷科技城、新余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以及共青数字生态城等建设,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和园区。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强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配套政策,打造一批创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知识产权制度,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推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
第三节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自主创新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初创期、成长期创新型企业。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投放力度,积极培育、引进投资基金,鼓励中小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支持大型企业在国内主板和海外上市,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等各类金融创新产品筹措资金。分行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大市场准入、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税补贴等方面支持力度。
专栏5: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
光伏产业建设工程:重点实施万吨级高纯硅料工程、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规模化工程、薄膜电池产业化工程、太阳能发电示范工程、光伏配套工程,到2015年,高纯硅料达到4万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达到1万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达到200兆瓦。
有机硅产业工程:依托星火有机硅产业,重点推进中国蓝星集团年产40万吨有机硅一体化项目、星火有机硅30万吨扩建项目,到2015年形成100万吨有机硅单体生产能力,打造世界最大的有机硅生产。
新动力汽车产业工程:依托江铃集团、昌河汽车、上饶客车、安源客车、芦溪中科光伏、江特锂电、赣锋锂业、孚能科技等企业,推进校企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促进转型升级,到2015年,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产销量达到3万辆、锂离子单体动力电池产能达到10亿安时。
航空产业建设工程:推进南昌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和景德镇直升机研发生产建设,加快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城和景德镇、九江直升机产业园,形成大型商用客机大部件研发与生产能力,扩大教练机、通用机、直升机、无人机及航空转包生产规模,提升航空设备、材料、零配件加工配套能力及试飞、维修、培训等保障能力,到2015年,年产各类民用直升机200架、先进教练机200架、通用飞机100架、无人机200架、大飞机大部件50架份。
生物产业工程:重点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药物创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工程、微生物制造工程,到2015年,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位居中部地区前列,现代中药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半导体照明产业工程:围绕完善半导体产业链,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材料、芯片、封装、应用、配套关联产业,实施“硅衬底发光二极管材料与器件”产业化项目、液晶显示背光源用高亮度片式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半导体照明外延芯片、半导体器件产业化和光电LED氮化镓纳米线外延片及芯片生产等重大工程项目,到2015年,形成半导体照明外延片100万平方英寸、芯片500亿粒、器件300亿只的生产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重点实施液晶显示屏及部件工程,手机整机及零部件工程,片式、陶瓷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工程,测量、医用等光机电一体机工程,笔记本及零配件工程,光盘等光电存储设备工程,电话等通讯设备工程、应用软件工程、节能环保家电工程。
第四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
第一节大力发展旅游业
围绕“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总体定位,加快资源、要素整合,挖掘文化内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促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景区设施提升工程,大力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构建赣北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圈和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圈。加快旅游商品研发产销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名牌旅游商品,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扩大旅游产业对外开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和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集团。全面开拓旅游市场,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
第二节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银行业。完善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多类型银行金融机构构成的现代银行业体系,支持地方金融机构跨区经营,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制重组上市。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鼓励国内外银行来赣设立机构,积极组建鄱阳湖银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南昌、赣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规范发展政府投融资平台和大型财务公司,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完善金融监管,强化审慎管理。
证券业。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省内企业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发展“新三板”市场,引进培育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建立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
保险业。建立和完善各类保险制度,拓展城乡保险业务,建立银保互动的良性机制。支持保险公司扩大险种,积极引进专业保险公司来赣设立分支机构。
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园区和物流建设,依托南昌打造全国性物流枢纽,依托其他中心城市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综合性物流、专业性物流和特色物流,推进制造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推动城市公共配送中心和社区物流网点建设。提高流通领域现代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农村现代物流、冷链物流和绿色物流。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财务类、法律类、资讯类、市场交易类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服务业,支持发展大型租赁服务业。抓紧推进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第三节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商贸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积极推广新型流通方式,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合理调整城乡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连锁经营,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区商业发展;继续发展壮大餐饮服务业,弘扬赣菜文化,培育和引进一批特色餐饮企业。
房地产业。立足保障基本需求、推动合理消费,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社区服务业。坚持公益性和盈利性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居民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老服务、家政服务、就业服务和文化科普服务。
第四节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做大做强业务流程外包,积极开展知识流程外包。大力推进南昌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
节能环保服务业。围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专业化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及工程服务,加快完善技术产品交易链和原料产品绿色供应链服务,拓展节能服务市场。
生命健康产业。大力发展专业保健、心理咨询、美容整形、基因工程等服务生命健康的特色医疗产业。强化行业管理,制定技术规范,推进专业按摩、中药保健等行业和家庭情感、青少年、企业职工等心理健康咨询产业规范发展。
地理信息服务产业。拓展地理信息服务与应用领域,大力发展车载导航、移动定位等服务,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市场有序的地理信息服务产业体系。
第五节完善政策支持和体制环境
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市场体系。支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实现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对鼓励类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加大对劳动密集、技术先进、节能减排、便民利民等方面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力度。拓宽服务企业融资渠道,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扩大政府采购服务产品范围。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支持景德镇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专栏6:
现代服务业重大工程
重点景区(点)质量提升设施建设工程: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00个重点旅游景区(点)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二期建设工程:开发建设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东固革命根据地、’98抗洪精神教育、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秋收起义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地方文化旅游建设工程:以赣鄱文化为中心,以各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建设一批充分体现各地方文化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文化创意产业工程:推进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景德镇陶瓷艺术创意、南昌综合型创意产业及传统书画艺术、共青城奥特莱斯现代服务产业、赣州民间工艺创意、萍乡网络游戏与动漫、抚州传统工艺和油画艺术创意产业园、《牡丹亭》影视创意,使我省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的产品原创、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国内外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物联网建设工程: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物联网应用基础框架,开展物联网应用技术研发,争取在无线传感网络(WSN)、无线射频识别(即电子标签,RFID)和应用支撑平台(中间件)等关键技术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积极参与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在智能水利、智能交通、绿色农业、生态感知、能源感知、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智慧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物流服务大通道建设工程: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实施一批物流中心、物流园项目,形成赣北(南昌、九江)、赣东北(上饶、景德镇)、赣东南(鹰潭、抚州)、赣中南(赣州、吉安)、赣西(新余、宜春、萍乡)五大物流服务大通道,构建支撑中部地区物流发展、服务全国的现代物流体系。
第四篇加速推进城镇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城镇化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按照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资源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发展农业条件好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依法禁止开发。
第二节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配套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逐年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实行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按领域安排的投资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修改完善现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实行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
第三节完善评价考核办法
研究制定各类主体功能区开发强度、环境容量等约束性指标并分解落实。开展市县空间规划试点。建立覆盖全省、统一协调、更新及时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对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综合评价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吸纳人口等。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不考核生产总值、工业等指标。对禁止开发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全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
第二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镇体系,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格局。
第一节培育壮大城市群
以鄱阳湖为核心,以沪昆和京九线为主轴,密切中心城市和沿线城镇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加快发展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着力培育以信江河谷城镇群、赣西城镇群为重点的沿沪昆线城镇密集带和以吉泰城镇群、赣南城镇群为重点的沿京九线城镇密集带。
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以南昌为核心,以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和抚州等中心城市为重要节点,强化中心城市、特别是南昌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建设南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区,加快昌九工业走廊发展,构建南昌一小时经济圈,形成城市功能互补、空间布局优化、产业配套协作、内部联系紧密的鄱阳湖生态城市群。
信江河谷城镇群。以上饶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信江河谷重点县城为支撑,逐步形成信江河谷城镇群。
赣西城镇群。以新余、宜春、萍乡为复合中心,以城市间重点县城为节点,构建赣西城镇群。
赣南城镇群。以赣州中心城区为核心,以瑞金、龙南为节点,加快章贡、赣县、南康一体化进程,构建赣南城镇群。
吉泰城镇群。以吉安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泰和、吉水为两翼,以吉泰走廊为轴线,构建吉泰城镇群。
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划协调机制,加快城市群的规划、市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进程,推动金融、通信和交通同城化,促进城市群功能互补和产业协作,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第二节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以加快产业集群和人口集聚为重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高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南昌超大城市,积极培育九江、赣州、上饶特大城市,全面建成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宜春、吉安、抚州大城市。
南昌: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全国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城市。
九江: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加快南昌九江一体化进程,建设赣北区域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及京九沿线综合交通枢纽和著名的工业、商贸、港口与旅游城市。
景德镇:建设世界瓷都、中国直升机研发生产、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城市,打造赣东北中心城市。
(下转B2版)
上一篇:千里马”之父创业史(连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