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地区综合实力、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十一五”时期,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107.5%,年均增长2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9.9%;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90亿元,年均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23.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100元,完成“十一五”计划1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年一个新台阶,五年累计完成1425.9亿元,是“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的5.86倍,完成“十一五”计划167.7%,年均增长45%。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2.8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156.2%,年均增长18.7%。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0年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期的32.8∶31.2∶36.0调整为19∶44∶37。一产比重明显下降,二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形成一批能源、农产品加工、汽车配件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通过西部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三大生态产业工程以及荒漠化治理、举市三年大造林等工程的实施,全市生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完成造林240万亩,完成生态草建设118.8万亩,治理轻中度盐碱化草场近5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由“十一五”初期的9.9%和28%分别提升到11.6%和35%。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清洁能源产业、生态旅游业等也迅猛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五年来,重点实施了引嫩入白、大安灌区、洮儿河灌区、西部土地开发整理、廉租房建设、泥草房改造、珲乌线高速公路大安至石头井子段等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和项目。长白快速铁路、白阿铁路复线、白城站扩能改造、市区金辉公铁立交桥、白城长安机场和白城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开发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引进域外资金1068.5亿元,年均增长36.7%。白城工业园区入园项目已达103个,其中55个项目已投产;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亿元。白城经济开发区成立十余年,工贸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7亿元,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亿元。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25.15亿元,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亿元。益海嘉里集团、飞鹤乳业集团、中电投资集团、兰州石化集团和华锐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大型央企来我市投资兴业。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实施了农民健身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百校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县级综合医院和中医院建设等一大批建设工程。白城金鹿国际电影城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白城市中心医院和白城市中医院易地重建工程即将开工。开通了数字电视。镇赉县南湖生态园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大安市嫩江湾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50元,五年分别平均增长13.5%和11%。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1平方米,比“十五”末期增加9.86平方米。200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0%,比“十五”末期降低3.6个百分点。
过去五年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是我们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七大以来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团结奋斗的结果。过去五年的成就,也为“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纵观未来五年,我们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机遇方面看,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总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发展战略,这对于对外依存度较低的我市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进行重大战略调整,将有利于我市吸纳国内资本、承接相关产业的梯度转移;绿色产业革命、低碳经济兴起,为我市生态建设、新能源建设等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振兴东北老工业战略、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也将为我市带来更直接的发展机遇。从挑战方面看,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使各国及地区发展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增强,对经济发展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地区综合实力较弱,区域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建设与资源、资本、人才等发展要素之间的矛盾仍较突出。“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解决好突出矛盾和问题。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及深度融合,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开发区(园区)“二次创业”步伐,建设以“五大”为主体的吉林西部特色经济区,全面提升地区综合实力,努力推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继续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不断提高项目谋划及融资引资能力和水平,完善投资体制机制,努力扩大经济总量。不断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调控引导资金投向,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步伐。
——坚持贯彻扩大内需战略。把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重点,进一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合理引导消费,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区域发展交流与合作。贯彻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改进和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城乡居民生活更加美好。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等领域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改善地区发展环境,加快开发开放步伐。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全市经济总量显著扩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经过“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些时间的努力,全市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在全省位次明显前移,真正把我市建设成为吉林省西部新兴工业化城市、草原生态文明城市和省际区域中心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达到1000亿元,力争实现1240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132%和188%,年均增长18%和23.5%;人均达到49000元以上,比2010年增长132%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达到1000亿元,比2010年增长100%,年均增长14.8%;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85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70%。
财政收入:2015年达到100亿元,比2010年增长205%,年均增长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十一五”末期的7.6%提高到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5年达到400亿元,比2010年增长144%,年均增长19.5%。
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5%,年均下降2.83%;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控制目标。
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500元,年均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长14%。
(一)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期间,以粮食生产建设为重点,强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完善农村发展体制和机制,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到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比2010年增长62.5%,年均增长10%。
1.粮食生产建设
到2015年,新增耕地面积180万亩,新增全程灌溉耕地面积300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持在11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00亿斤,比2010年增长47.5%,年均增长8%;其中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00万亩、300万亩,产量达到90亿斤。
“十二五”期间,以乡(镇)为基本单元,以县为生产主体,以玉米、水稻、绿豆和高粱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粮食生产。重点建设15个产量超亿斤的玉米生产专业乡(镇)和15个产量超亿斤的水稻生产专业乡(镇)。
——完善水利设施保障功能。继续推进引嫩入白、大安灌区、洮儿河灌区等续建工程建设,确保水田灌溉用水。因地制宜优化用水配置,科学调整抗旱水源井布局。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加快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灌溉效率,降低灌溉成本。
——挖掘耕地资源开发潜力。通过引嫩入白工程、大安灌区工程、西部土地整理工程和西部荒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从后备耕地资源中逐步开垦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耕地保护,走内涵式提高产量和外延式增加产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加快科技成果推广步伐。加快全市粮食生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供给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促进科技向农业产业化聚集、技术向粮食产品聚焦。充分发挥全市农业科技优势,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推进高产、高效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开展良种培育与推广工程和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工程。到2015年,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由“十一五”末期的90%提高到95%以上,科技贡献率由45%提高到60%。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以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家补贴政策,重点扶持和装备一批农机专业队伍和农机大户,增加水稻栽插收获、玉米种植收获及秸秆还田、免耕施肥、精量播种和土壤深松等机械装备,提高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程度。到2015年,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由“十一五”末期的50%提高到70%。
——提升粮食产品品质档次。大力推广应用优质专用粮食作物品种,重点推广优质新品种。建立健全种植环境、生产过程、病虫防治、产品销售和产品质量等标准,尽快形成科学、严谨、统一和权威的粮食生产标准体系。加强无公害认定和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广增施农肥、测土配方等施肥技术和无害化治理以及低量高效施药技术,逐步实现产地环境优良化、投用产品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的良性格局,确保农产品质量和产地安全。
2.特色农业发展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到2015年,绿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8万吨;葵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22.5万吨;蓖麻种植面积扩大到6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0.2万吨;辣椒种植面积扩大到5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1.3万吨;燕麦域内外种植面积发展到30万亩,产量达到4万吨。建成35个产量超千吨的绿豆生产专业乡(镇)及150万亩油葵,把白城建设成为全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市和全国绿豆生产大市。
加快建设镇赉、大安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国家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国家级现代烟叶示范区。发展棚膜和庭院经济,做大集中连片棚膜经济发展区。加强蔬菜生产的扶持引导,建设蔬菜产业园区,确保地产蔬菜供给和输出。到2015年,全市农业园区建设达到300个以上,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以上绿色无公害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3.畜牧业发展
到2015年,全市肉牛发展到35万头以上、奶牛发展到25万头以上、羊发展到700万只以上、猪发展到500万头以上、禽发展到8000万只以上。肉、蛋、奶产量分别达48万吨、23万吨和59万吨。全市实现牧业产值123亿元,比“十一五”末期增长56.9%,年均增长12%。农民牧业人均收入实现4400元,比“十一五”末期增加1900元。
“十二五”期间,以建设现代畜牧业大产业为主攻方向,继续推进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健全和完善标准化畜禽养殖、良种繁育、产品安全、动物防疫、科技支撑等五大体系。突出抓好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和鸭鹅等产业,加快推进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畜牧经济。组织引进优质种狐、种貉及种兔等优良品种,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和效益。重点扶持白城市龙丹乳业科技有限公司、镇赉金鹤乳业有限公司、天福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亚亨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生产优质、安全、营养和高效的畜产品,增加畜产品科技含量,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培育形成知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提高对动物疫病监测、预防和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畜产品安全监控能力。
4.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管理机制。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要求,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泥草房改造、村屯道路硬化和沼气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屯绿化美化,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到2015年,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9%,村村通油(水泥)路达到100%,村屯绿化达标和卫生整治达标率达到99%,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达标率达到80%。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集中连片开发,有序开展扶贫移民,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均脱贫3万人。
(二)工业经济发展及工业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以能源和农产品加工建设为重点,调整、改造、提升传统基础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扶持产业集群,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步伐,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48亿元,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45%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8.6%。
1.能源建设
坚持传统能源发展与新能源发展相结合,继续加快石油、火电等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继续加大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力度,突出发展风电产业,把能源产业培育成全市重要支柱产业,使白城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能源。到“十二五”末期,实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20亿元。
——火电开发建设。依托毗邻地区煤炭资源优势,实现火力发电新增装机容量240万千瓦以上,力争达到400万千瓦。重点完成国电吉林龙华白城热电厂2×20万千瓦项目建设,力争中电投白城发电公司二期2×100万千瓦项目“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大安大唐和镇赉华能各4×100万千瓦火电项目前期工作,启动通榆、大安、镇赉各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
——千万千瓦级风电开发建设。积极推进风电场开发建设进度,力争新增风电装机800万千瓦,风电总装机达到千万千瓦规模。重点启动建设大安海陀、洮南向龙和通榆八宏等三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及大唐向阳百万千瓦风电场和通榆230万千瓦风电场等项目。
——太阳能开发利用。重点建设通榆瞻榆5兆瓦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通榆大唐5兆瓦光伏并网电站和洮南金匮大通5兆瓦单晶硅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等“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以洮南金匮光电有限公司高纯度多晶硅开发生产项目为基础,积极推进洮南市光伏产业园建设,争取“十二五”期间装机容量达到7万千瓦。
——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抓住国家大力开发天然气的有利契机,加大天然气工业利用,建设城市燃气输配管网,为城市用户提供优质燃气。到2015年,石油产量(油气当量)达到230万吨,其中镇赉县年产量达到60万吨,大安市年产量达到170万吨。
——加快推进电网建设。完善白城电网网架结构,新建500千伏通榆东部、洮南向阳和齐乌白输变电工程,建设500千伏大安和镇赉风电汇流站,力争纳入国家“十二五”电网建设规划。积极推进800千伏直流和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新(扩)建3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36万千伏安、线路360公里。新(扩)建16座66千伏中心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26.4万千伏安、线路655公里。
2.特色农产品加工建设
到2015年,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年均增长24%。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十一五”末期的40%提高到70%以上。
以特色农产品资源为依托,以工业园区和专业加工园区为载体,以壮大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全民参与为途径,依靠科技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建设。
——水稻加工。实现年加工水稻150万吨能力,开发营养米、米蛋白、米糠油等系列新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60亿元。
——杂粮杂豆加工。积极发展白城燕麦,打造“白城燕麦”国际品牌,建设年加工燕麦3万吨、绿豆5万吨、红小豆6万吨、有机黑豆7万吨、花生6万吨的企业群体,开发绿豆、红小豆无渣速溶沙粉、紫苏油及有机黑豆油等系列保健产品,发展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
——葵花加工。建成年加工葵花籽20万吨的企业群体和一批龙头企业,开发葵花油、葵花粕、葵花露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19亿元。
——蓖麻加工。建成年加工蓖麻籽7万吨的生产规模,开发蓖麻油、癸二酸、尼龙1010等系列产品,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实现年销售收入9亿元。
——辣椒加工。建成年加工红干椒8万吨规模,开发辣椒系列食品和辣椒碱、辣椒色素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培育“吉塔”品牌,实现年销售收入13亿元。
——乳品加工。建成年加工牛奶35万吨的企业群体和龙头企业,开发液态奶、奶粉等系列乳制品,延长产业链,实现年销售收入25亿元。
——畜禽加工。畜禽产品加工向肉、蛋、奶、皮、毛、骨等多项产业发展。培育肉制品加工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开发低温肉制品、保健肉制品,建设年加工各类畜禽肉制品30万吨的企业群体和龙头企业。引导蛋类深加工企业向脱铅代铅皮蛋、钾型皮蛋、新型蛋品饮料、蛋中有效物质分离和提取方向发展。改良羊毛、羊绒、兔绒和羽绒品种,提高产绒质量,向高档、精深和梳理方向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从畜禽体内培育提取血红素、凝血酶、胆固醇、脑磷脂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企业群体,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
——水产品加工。建成年加工1万吨能力的企业群体和龙头企业,开发速冻、保鲜等系列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
——林产品加工。建设年加工木材30万立方米,年加工果品5万吨企业群体,开发精制板材、果品饮料等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
3.汽车零部件产业
到2015年,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35%。
“十二五”期间,通过购并、改组、合资、合作等形式,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50户。重点实施发动机连杆、变速箱总成、玻璃升降器、线束、铰链以及改装车、垃圾车、轻型运输车等科技含量较高的30个技改项目,力争将白城派克公司培育成为产值超3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将白城中一精锻公司和金事达公司培育成为产值超5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将白城红钻公司、福佳公司、盛华公司、尼特固公司和宏帝达齿轮公司等发展成为产值超亿元企业。
4.装备制造产业
到2015年,装备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年均增长52%。
大力发展风电设备、电工机械、建材机械、造纸机械、农业机械、采油设备、起重设备、物流设备、电力及成套设备等产品,培育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实施华锐风电风机、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西班牙歌美飒大安风机组装厂风机生产及通榆华仪公司风机组装、三一通榆风电产业园等项目。
5.冶金建材产业
到2015年,冶金建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30%。
加快推进铁合金、不锈钢及系列深加工制品研发力度。依托火电建设,重点建设脱硫石膏、炉渣、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项目,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材料,拓展清洁能源开发配套产业链条。重点建设工业园区镍铁加工项目及白城市金山钢构生产线扩能项目、洮南市金升冶金异地扩建项目和镇赉县新兴玻璃有限公司低辐射镀膜浮法玻璃生产线项目。
6.纺织服装产业
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32%。力争培育形成1个全国名牌产品,打造1—2个全国知名区域品牌。
以棉纺、毛纺和无纺产品为龙头,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装备、材料和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重点建设以吉林四季盛宝为主体的白城纺织工业园,积极抓好高档织物及后整理、印染、服装加工、家纺用品、安全丝带、信息化建设和物流管理中心等项目以及吉林省江域纺织公司特种无纺布深加工扩能项目和洮南毛纺织服装生产线综合改造项目。
7.医药产业
到2015年,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38%。
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生物工程制药。以中成药和生物药生产为重点,其他药品生产为辅,加快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重点建设大连绿波白城甘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甘草加工、吉林敖东洮南药业注射用蒺藜皂苷冻干粉针及盐酸关附甲素、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有限公司镇赉制药厂和吉林省广业医药包装材料生产线等项目。
8.新兴化工产业
到2015年,新兴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82%。
充分利用石油、天然气、煤炭、生物质和农产品等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精细化工。积极寻求与大型龙头企业合作,开发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及植物化工产品,走技术、人才和市场共同引进的发展之路。着力培育新兴化工产业,重点建设吉林盛吉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尼龙1010树脂及副产品加工、白城东佳谷物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米糠油及精深加工和罗赛洛(大安)明胶有限公司药用明胶改造等项目,重点发展仲辛醇、脂肪酸、精制甘油等产品。力争建设大唐集团烯烃煤化工项目。
(三)服务业发展
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年均增长1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措施,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在加速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同时,重点抓好区域商品集散地建设,促进服务业提速升级,健全完善服务业发展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改善消费环境。
1.区域商品集散地建设
到2015年,培育形成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批发市场3户,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零售企业2户,年营业额超5000万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2户。
——区域购物消费中心。启动欧亚购物中心二期扩建工程,加快周边文化、农业观光和食宿业发展,形成以欧亚商都购物中心为龙头,集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特色餐饮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购物消费中心。
——特色农副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扩建、改造和提升洮南杂粮杂豆批发市场、福顺辣椒市场、黑水西瓜批发市场及通榆关东马市等四大批发交易市场,积极运作杂粮杂豆期货交易市场。启动白城保胜农产品批发市场扩建工程,培育发展成为白城蔬菜水果物流园。推进大安市安广龙泉市场改造升级,形成以水产品批发为主、兼营其他农副产品的大型综合型市场。创建白城市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建设。依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构建立足全市、辐射周边、联通全国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中心。
——小商品交易中心。引进域内外客商、投资商、代理商和生产商入市,增强市场聚集力,扩大辐射范围,形成覆盖东北三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外蒙东部及俄罗斯后贝加尔地区的大型消费品批发中心,并带动相关加工业发展。
——建材家具交易中心。建设建筑装饰装潢材料及家具市场,整合市场资源,完善零售与批发体系,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增强市场聚集力,实现周边家具及装饰材料采购中心向白城转移。
——现代物流中心。整合物流市场资源,抢占区域物流市场高地。启动白城物流产业园分期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内陆港、商贸城、客货运枢纽站、公交总站、专业市场、展示中心、停车场、临港加工区、信息平台和海关边检综合楼等工程建设,形成具有仓储、分拣、整理、加工、包装、电子商务和运输配送等功能的区域物流中心,将白城建设成为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
——商务会展中心。创建商务会展平台,推进星级酒店、大型夜市和旅游餐饮设施等项目建设,吸引省内外、国内外著名展览公司和生产流通企业来白举办展览展示、交易博览、品牌发布和贸易洽谈等会展活动,逐步扩大会展规模,不断提高其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围绕优势产业和区位特点,努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品)展洽会、小商品订货会、家具及家居用品博览会等,力争形成区域性品牌展会。
重点扶持培育金塔集团、益海嘉里、秋力家电、天兴牧业、益发合、嫩江湾米业、先达食品、金百合商贸和鹤乡繁华商贸等重点流通企业,加快建立和形成产权清晰、具有现代管理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2.旅游业
到2015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达到390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148%,年均增长20%;旅游收入达到47亿元,比2010年增长199%,年均增长25%。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2万人。
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理念,制定并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继续实施项目建设、商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教育培训等工程,继续加大政府政策性和引导性专项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旅游业。重点完成向海生态旅游经济区综合开发和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等18个重点项目。加快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步伐,重点建设辽吉省委辽北省政府旧址和查干浩特侵华日军机场遗址群等系列景区。以“三区一带”和“十四个旅游节点”为主体,把白城建设成生态旅游城和吉林省西部重要旅游区。
围绕草原风光、湿地风貌、民族风情、风电景观等资源,重点开发休闲度假游、湿地草原生态游、节庆会展游、农业观光游、城市文化游和宗教文化游等六大类旅游产品。力争把向海和莫莫格景区打造成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把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和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面提高A级景区级别,完善功能。提升镇赉柳编和通榆剪纸等传统工艺品品位,开发地方特色产品及系列旅游商品、纪念品等。组织开展高水平那达慕大会等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娱乐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来白旅游观光。
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强化旅游服务。加强旅游法规政策宣传,制定和完善旅游区(点)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大旅行社总体规模,提高全市旅行社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骨干旅游企业,积极推进旅游星级饭店建设,培育名牌旅游特色饭店,搞好各类旅游人才培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与服务水平。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建立联动机制。发挥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将白城旅游业发展纳入长吉图(珲)旅游带、鸭绿江-长白山-图们江旅游带和长白山-松花江-嫩江旅游带的开发建设之中,构建大旅游格局,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大旅游”构想。积极开展与相邻的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合作,建立东北区域旅游联动机制,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3.金融业
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协调机制。从地方实际出发,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注重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强担保体系建设,提高担保能力。大力推进政府、银行和企业间合作,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投放。规范引导民间融资,发展资本市场,大力推进直接融资。建立经济金融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融资对接,为企业、社会和个人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到2015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25亿元,年均增长16.7%,比“十一五”时期提高0.9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21.4%,比“十一五”时期提高9.8个百分点。
4.信息咨询业
(1)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全市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95部,数字电视(含农村有线)普及率达到60%,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34%。在传统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KG8]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和工程(CAPP/〖KG8]CAE)、产品数据管理(PD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70%以上。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85%以上,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商务交易总额的30%以上。政府部门90%以上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监管和公共服务,行政许可项目30%以上实现网上审批。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电子制造业,软件企业达到10户。加快以网络运营商为主体的电信运营业的有序发展。突出发展网络游戏、网络视频、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建立社区和农村信息服务支撑系统,实现社会服务信息和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2)咨询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努力构建适合我市咨询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咨询服务业市场。加强咨询服务市场管理,研究制订运行规则和制度,形成咨询服务业自律性机制,规范咨询服务业市场交易行为。强化竞争机制,形成灵活有序和公平竞争的咨询服务业市场。努力扩大咨询服务业市场需求,把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性、群众性和服务性的工作转给相关咨询服务机构。
5.社区服务业
到2015年,城乡社区服务站达到全覆盖,80%以上街道建立社区服务中心,60%城区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十二五”期间,市区按照每百户20平方米标准,全面建成以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和服务站点为补充的社区服务网络,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群众的融便民、家政、保健、养老、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农村实现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服务中心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积极开展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逐步缩小城乡社区服务差距,进一步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10%以上。
6.文化产业
扶持建设一批文体休闲设施,组建艺术培训、文体中介、娱乐演艺、体育文化传播、文体服装器材和休闲俱乐部等几个大型产业集团,形成门类齐全的文体休闲产业。以市经济开发区旅游一条街为依托,以风雷科技网络公司为龙头,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和动漫产业园区。同时,利用风雷科技网络公司网络平台,成立白城市文化产品交易所,努力把全市文化产品推向全国。
(四)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在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同时,重点抓好铁路、公路、民航等“三大通道”建设,构筑第四条欧亚大陆桥重要交通节点,为“长吉图”发展提供交通保障,为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铁路建设:完成长白铁路和白阿铁路白城至镇西段扩能改造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全部建成并通车;积极实施平齐铁路和通让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大力推进“齐白通”快速铁路项目前期工作。
公路建设:重点完成“嫩丹”高速(白城段)建设任务,同时建设白城市区至长安机场6.2公里连接线。市区环城高速公路完成南西半环27.3公里建设任务,使白城成为全省第二个高速公路绕城的地级市和首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地区。完成“五右”、“大通”等公路建设。提升农村公路等级里程969公里,建设其它农村公路4000-4500公里,到2015年末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目标。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改进和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城乡居民生活更加美好。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等领域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改善地区发展环境,加快开发开放步伐。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全市经济总量显著扩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经过“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些时间的努力,全市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在全省位次明显前移,真正把我市建设成为吉林省西部新兴工业化城市、草原生态文明城市和省际区域中心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达到1000亿元,力争实现1240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132%和188%,年均增长18%和23.5%;人均达到49000元以上,比2010年增长132%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达到1000亿元,比2010年增长100%,年均增长14.8%;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85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70%。
财政收入:2015年达到100亿元,比2010年增长205%,年均增长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十一五”末期的7.6%提高到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5年达到400亿元,比2010年增长144%,年均增长19.5%。
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5%,年均下降2.83%;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控制目标。
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500元,年均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长14%。
(一)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期间,以粮食生产建设为重点,强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完善农村发展体制和机制,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到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比2010年增长62.5%,年均增长10%。
1.粮食生产建设
到2015年,新增耕地面积180万亩,新增全程灌溉耕地面积300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持在11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00亿斤,比2010年增长47.5%,年均增长8%;其中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00万亩、300万亩,产量达到90亿斤。
“十二五”期间,以乡(镇)为基本单元,以县为生产主体,以玉米、水稻、绿豆和高粱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粮食生产。重点建设15个产量超亿斤的玉米生产专业乡(镇)和15个产量超亿斤的水稻生产专业乡(镇)。
——完善水利设施保障功能。继续推进引嫩入白、大安灌区、洮儿河灌区等续建工程建设,确保水田灌溉用水。因地制宜优化用水配置,科学调整抗旱水源井布局。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加快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灌溉效率,降低灌溉成本。
——挖掘耕地资源开发潜力。通过引嫩入白工程、大安灌区工程、西部土地整理工程和西部荒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从后备耕地资源中逐步开垦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耕地保护,走内涵式提高产量和外延式增加产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加快科技成果推广步伐。加快全市粮食生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供给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促进科技向农业产业化聚集、技术向粮食产品聚焦。充分发挥全市农业科技优势,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推进高产、高效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开展良种培育与推广工程和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工程。到2015年,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由“十一五”末期的90%提高到95%以上,科技贡献率由45%提高到60%。
垃圾车配件——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以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家补贴政策,重点扶持和装备一批农机专业队伍和农机大户,增加水稻栽插收获、玉米种植收获及秸秆还田、免耕施肥、精量播种和土壤深松等机械装备,提高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程度。到2015年,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由“十一五”末期的50%提高到70%。
——提升粮食产品品质档次。大力推广应用优质专用粮食作物品种,重点推广优质新品种。建立健全种植环境、生产过程、病虫防治、产品销售和产品质量等标准,尽快形成科学、严谨、统一和权威的粮食生产标准体系。加强无公害认定和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广增施农肥、测土配方等施肥技术和无害化治理以及低量高效施药技术,逐步实现产地环境优良化、投用产品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的良性格局,确保农产品质量和产地安全。
2.特色农业发展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到2015年,绿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8万吨;葵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22.5万吨;蓖麻种植面积扩大到6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0.2万吨;辣椒种植面积扩大到5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1.3万吨;燕麦域内外种植面积发展到30万亩,产量达到4万吨。建成35个产量超千吨的绿豆生产专业乡(镇)及150万亩油葵,把白城建设成为全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市和全国绿豆生产大市。
加快建设镇赉、大安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国家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国家级现代烟叶示范区。发展棚膜和庭院经济,做大集中连片棚膜经济发展区。加强蔬菜生产的扶持引导,建设蔬菜产业园区,确保地产蔬菜供给和输出。到2015年,全市农业园区建设达到300个以上,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以上绿色无公害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3.畜牧业发展
到2015年,全市肉牛发展到35万头以上、奶牛发展到25万头以上、羊发展到700万只以上、猪发展到500万头以上、禽发展到8000万只以上。肉、蛋、奶产量分别达48万吨、23万吨和59万吨。全市实现牧业产值123亿元,比“十一五”末期增长56.9%,年均增长12%。农民牧业人均收入实现4400元,比“十一五”末期增加1900元。
“十二五”期间,以建设现代畜牧业大产业为主攻方向,继续推进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健全和完善标准化畜禽养殖、良种繁育、产品安全、动物防疫、科技支撑等五大体系。突出抓好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和鸭鹅等产业,加快推进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畜牧经济。组织引进优质种狐、种貉及种兔等优良品种,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和效益。重点扶持白城市龙丹乳业科技有限公司、镇赉金鹤乳业有限公司、天福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亚亨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生产优质、安全、营养和高效的畜产品,增加畜产品科技含量,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培育形成知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提高对动物疫病监测、预防和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畜产品安全监控能力。
4.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管理机制。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要求,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泥草房改造、村屯道路硬化和沼气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屯绿化美化,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到2015年,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9%,村村通油(水泥)路达到100%,村屯绿化达标和卫生整治达标率达到99%,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达标率达到80%。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集中连片开发,有序开展扶贫移民,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均脱贫3万人。
(二)工业经济发展及工业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以能源和农产品加工建设为重点,调整、改造、提升传统基础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扶持产业集群,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步伐,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48亿元,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45%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8.6%。
1.能源建设
坚持传统能源发展与新能源发展相结合,继续加快石油、火电等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继续加大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力度,突出发展风电产业,把能源产业培育成全市重要支柱产业,使白城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能源。到“十二五”末期,实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20亿元。
——火电开发建设。依托毗邻地区煤炭资源优势,实现火力发电新增装机容量240万千瓦以上,力争达到400万千瓦。重点完成国电吉林龙华白城热电厂2×20万千瓦项目建设,力争中电投白城发电公司二期2×100万千瓦项目“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大安大唐和镇赉华能各4×100万千瓦火电项目前期工作,启动通榆、大安、镇赉各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
——千万千瓦级风电开发建设。积极推进风电场开发建设进度,力争新增风电装机800万千瓦,风电总装机达到千万千瓦规模。重点启动建设大安海陀、洮南向龙和通榆八宏等三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及大唐向阳百万千瓦风电场和通榆230万千瓦风电场等项目。
——太阳能开发利用。重点建设通榆瞻榆5兆瓦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通榆大唐5兆瓦光伏并网电站和洮南金匮大通5兆瓦单晶硅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等“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以洮南金匮光电有限公司高纯度多晶硅开发生产项目为基础,积极推进洮南市光伏产业园建设,争取“十二五”期间装机容量达到7万千瓦。
——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抓住国家大力开发天然气的有利契机,加大天然气工业利用,建设城市燃气输配管网,为城市用户提供优质燃气。到2015年,石油产量(油气当量)达到230万吨,其中镇赉县年产量达到60万吨,大安市年产量达到170万吨。
——加快推进电网建设。完善白城电网网架结构,新建500千伏通榆东部、洮南向阳和齐乌白输变电工程,建设500千伏大安和镇赉风电汇流站,力争纳入国家“十二五”电网建设规划。积极推进800千伏直流和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新(扩)建3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36万千伏安、线路360公里。新(扩)建16座66千伏中心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26.4万千伏安、线路655公里。
2.特色农产品加工建设
到2015年,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年均增长24%。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十一五”末期的40%提高到70%以上。
以特色农产品资源为依托,以工业园区和专业加工园区为载体,以壮大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全民参与为途径,依靠科技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建设。
——水稻加工。实现年加工水稻150万吨能力,开发营养米、米蛋白、米糠油等系列新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60亿元。
——杂粮杂豆加工。积极发展白城燕麦,打造“白城燕麦”国际品牌,建设年加工燕麦3万吨、绿豆5万吨、红小豆6万吨、有机黑豆7万吨、花生6万吨的企业群体,开发绿豆、红小豆无渣速溶沙粉、紫苏油及有机黑豆油等系列保健产品,发展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
——葵花加工。建成年加工葵花籽20万吨的企业群体和一批龙头企业,开发葵花油、葵花粕、葵花露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19亿元。
——蓖麻加工。建成年加工蓖麻籽7万吨的生产规模,开发蓖麻油、癸二酸、尼龙1010等系列产品,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实现年销售收入9亿元。
——辣椒加工。建成年加工红干椒8万吨规模,开发辣椒系列食品和辣椒碱、辣椒色素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培育“吉塔”品牌,实现年销售收入13亿元。
——乳品加工。建成年加工牛奶35万吨的企业群体和龙头企业,开发液态奶、奶粉等系列乳制品,延长产业链,实现年销售收入25亿元。
——畜禽加工。畜禽产品加工向肉、蛋、奶、皮、毛、骨等多项产业发展。培育肉制品加工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开发低温肉制品、保健肉制品,建设年加工各类畜禽肉制品30万吨的企业群体和龙头企业。引导蛋类深加工企业向脱铅代铅皮蛋、钾型皮蛋、新型蛋品饮料、蛋中有效物质分离和提取方向发展。改良羊毛、羊绒、兔绒和羽绒品种,提高产绒质量,向高档、精深和梳理方向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从畜禽体内培育提取血红素、凝血酶、胆固醇、脑磷脂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企业群体,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
——水产品加工。建成年加工1万吨能力的企业群体和龙头企业,开发速冻、保鲜等系列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
——林产品加工。建设年加工木材30万立方米,年加工果品5万吨企业群体,开发精制板材、果品饮料等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
3.汽车零部件产业
到2015年,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35%。
“十二五”期间,通过购并、改组、合资、合作等形式,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50户。重点实施发动机连杆、变速箱总成、玻璃升降器、线束、铰链以及改装车、垃圾车、轻型运输车等科技含量较高的30个技改项目,力争将白城派克公司培育成为产值超3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将白城中一精锻公司和金事达公司培育成为产值超5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将白城红钻公司、福佳公司、盛华公司、尼特固公司和宏帝达齿轮公司等发展成为产值超亿元企业。
4.装备制造产业
到2015年,装备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年均增长52%。
大力发展风电设备、电工机械、建材机械、造纸机械、农业机械、采油设备、起重设备、物流设备、电力及成套设备等产品,培育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实施华锐风电风机、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西班牙歌美飒大安风机组装厂风机生产及通榆华仪公司风机组装、三一通榆风电产业园等项目。
5.冶金建材产业
到2015年,冶金建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30%。
加快推进铁合金、不锈钢及系列深加工制品研发力度。依托火电建设,重点建设脱硫石膏、炉渣、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项目,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材料,拓展清洁能源开发配套产业链条。重点建设工业园区镍铁加工项目及白城市金山钢构生产线扩能项目、洮南市金升冶金异地扩建项目和镇赉县新兴玻璃有限公司低辐射镀膜浮法玻璃生产线项目。
6.纺织服装产业
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32%。力争培育形成1个全国名牌产品,打造1—2个全国知名区域品牌。
以棉纺、毛纺和无纺产品为龙头,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装备、材料和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重点建设以吉林四季盛宝为主体的白城纺织工业园,积极抓好高档织物及后整理、印染、服装加工、家纺用品、安全丝带、信息化建设和物流管理中心等项目以及吉林省江域纺织公司特种无纺布深加工扩能项目和洮南毛纺织服装生产线综合改造项目。
7.医药产业
到2015年,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38%。
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生物工程制药。以中成药和生物药生产为重点,其他药品生产为辅,加快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重点建设大连绿波白城甘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甘草加工、吉林敖东洮南药业注射用蒺藜皂苷冻干粉针及盐酸关附甲素、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有限公司镇赉制药厂和吉林省广业医药包装材料生产线等项目。
8.新兴化工产业
到2015年,新兴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82%。
充分利用石油、天然气、煤炭、生物质和农产品等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精细化工。积极寻求与大型龙头企业合作,开发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及植物化工产品,走技术、人才和市场共同引进的发展之路。着力培育新兴化工产业,重点建设吉林盛吉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尼龙1010树脂及副产品加工、白城东佳谷物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米糠油及精深加工和罗赛洛(大安)明胶有限公司药用明胶改造等项目,重点发展仲辛醇、脂肪酸、精制甘油等产品。力争建设大唐集团烯烃煤化工项目。
(三)服务业发展
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年均增长1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措施,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在加速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同时,重点抓好区域商品集散地建设,促进服务业提速升级,健全完善服务业发展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改善消费环境。
1.区域商品集散地建设
到2015年,培育形成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批发市场3户,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零售企业2户,年营业额超5000万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2户。
——区域购物消费中心。启动欧亚购物中心二期扩建工程,加快周边文化、农业观光和食宿业发展,形成以欧亚商都购物中心为龙头,集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特色餐饮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购物消费中心。
——特色农副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扩建、改造和提升洮南杂粮杂豆批发市场、福顺辣椒市场、黑水西瓜批发市场及通榆关东马市等四大批发交易市场,积极运作杂粮杂豆期货交易市场。启动白城保胜农产品批发市场扩建工程,培育发展成为白城蔬菜水果物流园。推进大安市安广龙泉市场改造升级,形成以水产品批发为主、兼营其他农副产品的大型综合型市场。创建白城市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建设。依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构建立足全市、辐射周边、联通全国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中心。
——小商品交易中心。引进域内外客商、投资商、代理商和生产商入市,增强市场聚集力,扩大辐射范围,形成覆盖东北三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外蒙东部及俄罗斯后贝加尔地区的大型消费品批发中心,并带动相关加工业发展。
——建材家具交易中心。建设建筑装饰装潢材料及家具市场,整合市场资源,完善零售与批发体系,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增强市场聚集力,实现周边家具及装饰材料采购中心向白城转移。
——现代物流中心。整合物流市场资源,抢占区域物流市场高地。启动白城物流产业园分期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内陆港、商贸城、客货运枢纽站、公交总站、专业市场、展示中心、停车场、临港加工区、信息平台和海关边检综合楼等工程建设,形成具有仓储、分拣、整理、加工、包装、电子商务和运输配送等功能的区域物流中心,将白城建设成为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
——商务会展中心。创建商务会展平台,推进星级酒店、大型夜市和旅游餐饮设施等项目建设,吸引省内外、国内外著名展览公司和生产流通企业来白举办展览展示、交易博览、品牌发布和贸易洽谈等会展活动,逐步扩大会展规模,不断提高其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围绕优势产业和区位特点,努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品)展洽会、小商品订货会、家具及家居用品博览会等,力争形成区域性品牌展会。
重点扶持培育金塔集团、益海嘉里、秋力家电、天兴牧业、益发合、嫩江湾米业、先达食品、金百合商贸和鹤乡繁华商贸等重点流通企业,加快建立和形成产权清晰、具有现代管理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2.旅游业
到2015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达到390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148%,年均增长20%;旅游收入达到47亿元,比2010年增长199%,年均增长25%。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2万人。
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理念,制定并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继续实施项目建设、商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教育培训等工程,继续加大政府政策性和引导性专项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旅游业。重点完成向海生态旅游经济区综合开发和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等18个重点项目。加快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步伐,重点建设辽吉省委辽北省政府旧址和查干浩特侵华日军机场遗址群等系列景区。以“三区一带”和“十四个旅游节点”为主体,把白城建设成生态旅游城和吉林省西部重要旅游区。
围绕草原风光、湿地风貌、民族风情、风电景观等资源,重点开发休闲度假游、湿地草原生态游、节庆会展游、农业观光游、城市文化游和宗教文化游等六大类旅游产品。力争把向海和莫莫格景区打造成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把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和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面提高A级景区级别,完善功能。提升镇赉柳编和通榆剪纸等传统工艺品品位,开发地方特色产品及系列旅游商品、纪念品等。组织开展高水平那达慕大会等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娱乐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来白旅游观光。
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强化旅游服务。加强旅游法规政策宣传,制定和完善旅游区(点)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大旅行社总体规模,提高全市旅行社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骨干旅游企业,积极推进旅游星级饭店建设,培育名牌旅游特色饭店,搞好各类旅游人才培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与服务水平。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建立联动机制。发挥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将白城旅游业发展纳入长吉图(珲)旅游带、鸭绿江-长白山-图们江旅游带和长白山-松花江-嫩江旅游带的开发建设之中,构建大旅游格局,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大旅游”构想。积极开展与相邻的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合作,建立东北区域旅游联动机制,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3.金融业
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协调机制。从地方实际出发,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注重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强担保体系建设,提高担保能力。大力推进政府、银行和企业间合作,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投放。规范引导民间融资,发展资本市场,大力推进直接融资。建立经济金融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融资对接,为企业、社会和个人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到2015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25亿元,年均增长16.7%,比“十一五”时期提高0.9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21.4%,比“十一五”时期提高9.8个百分点。
4.信息咨询业
(1)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全市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95部,数字电视(含农村有线)普及率达到60%,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34%。在传统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KG8]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和工程(CAPP/〖KG8]CAE)、产品数据管理(PD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70%以上。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85%以上,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商务交易总额的30%以上。政府部门90%以上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监管和公共服务,行政许可项目30%以上实现网上审批。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电子制造业,软件企业达到10户。加快以网络运营商为主体的电信运营业的有序发展。突出发展网络游戏、网络视频、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建立社区和农村信息服务支撑系统,实现社会服务信息和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2)咨询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努力构建适合我市咨询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咨询服务业市场。加强咨询服务市场管理,研究制订运行规则和制度,形成咨询服务业自律性机制,规范咨询服务业市场交易行为。强化竞争机制,形成灵活有序和公平竞争的咨询服务业市场。努力扩大咨询服务业市场需求,把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性、群众性和服务性的工作转给相关咨询服务机构。
5.社区服务业
到2015年,城乡社区服务站达到全覆盖,80%以上街道建立社区服务中心,60%城区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十二五”期间,市区按照每百户20平方米标准,全面建成以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和服务站点为补充的社区服务网络,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群众的融便民、家政、保健、养老、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农村实现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服务中心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积极开展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逐步缩小城乡社区服务差距,进一步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10%以上。
6.文化产业
扶持建设一批文体休闲设施,组建艺术培训、文体中介、娱乐演艺、体育文化传播、文体服装器材和休闲俱乐部等几个大型产业集团,形成门类齐全的文体休闲产业。以市经济开发区旅游一条街为依托,以风雷科技网络公司为龙头,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和动漫产业园区。同时,利用风雷科技网络公司网络平台,成立白城市文化产品交易所,努力把全市文化产品推向全国。
(四)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在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同时,重点抓好铁路、公路、民航等“三大通道”建设,构筑第四条欧亚大陆桥重要交通节点,为“长吉图”发展提供交通保障,为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铁路建设:完成长白铁路和白阿铁路白城至镇西段扩能改造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全部建成并通车;积极实施平齐铁路和通让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大力推进“齐白通”快速铁路项目前期工作。
公路建设:重点完成“嫩丹”高速(白城段)建设任务,同时建设白城市区至长安机场6.2公里连接线。市区环城高速公路完成南西半环27.3公里建设任务,使白城成为全省第二个高速公路绕城的地级市和首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地区。完成“五右”、“大通”等公路建设。提升农村公路等级里程969公里,建设其它农村公路4000-4500公里,到2015年末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目标。
结合高速公路建设,市区新建一级高速公路客运站1个,新建一级仓储货运站1个;外县(市)新建改建二、三、四级客运站7个,二级货运站3个,新建乡镇五级客运站26个。
到“十二五”末期,全市公路总里程由“十一五”末期的8944公里(含油、水泥路),增加到9500公里,极大提高全市客货运输能力。到2015年,客货运量分别达到2402万人和1549万吨,比“十一五”末期分别提高20.4%和21.7%。
民航建设:加速推进白城长安机场建设,开通白城至长春、沈阳、北京等航线,打开对外联系空中通道,构筑白城乃至东北地区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为本市及周边地区提供必要的生产和救援服务。到2015年,年旅客客运量达到1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400吨。
(五)城镇化建设
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0%提高到50%左右,城镇人口达到105万人左右。
依托“长吉图”规划主轴线—“中蒙大通道”重要交通节点城市这一优势,实施城镇梯次开发集聚工程,构建以白城市区为中心,以四个县级城市为次中心,辐射带动区域中心镇的城镇发展体系及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紧密的区域城市群。加快白城中心城市崛起,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白城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1.城镇体系建设
形成以白城城区为中心城市,以大安、镇赉、洮南和通榆城区为次中心城市,以安广、瞻榆、岭下、坦途等10个镇为中心镇的三级结构体系。结合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布局调整,以白城市区为核心,以白阿—长白铁路和珲乌302国道与平齐铁路和嫩丹高速两条交叉线构成城镇聚合轴,形成市域内外半小时、1小时、2小时三重经济发展圈和四个县城发展组群,构建“一核、两轴、三圈、四点”的城镇空间结构及网络体系。
2.中心城市建设
到2015年,白城市区人口达到37.5万人,市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
“十二五”期间,围绕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按照“东扩、南拓、西延”发展方向,进一步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主要完善以海明路为区隔的南北两个中心区功能,提升品位,促进商贸、教育、医疗、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时,按照“两区三带”的功能布局,打造集休闲、娱乐、政务、商贸、会展、物流、居住、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市区道路改造、交通设施建设、新城区道路建设、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以及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建设,构筑现代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努力抓好火车站扩能改造、供热管网改造、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和暖房子工程以及金辉立交桥建设、垃圾处理厂完善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城市供排水,推进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建设环城绿化带、绿地、公园和广场等休闲娱乐场所。实施“气化吉林”工程,加快燃气管道建设。积极推进“数字白城”建设。在城市管理上,全面开展“卫生城”、“园林城”创建活动,努力实现省级卫生城和园林城的工作目标。不断壮大中心城市优势和支柱产业,增强综合实力。
“十二五”期间,积极谋划低碳城市建设,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城市。重点打造以绿色能源工业和生态农牧业为核心,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工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加速企业节能技术、设备改造的转化和应用,建立节能降耗和企业增收双赢模式。鼓励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市区通过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系统建设,减少城市运行能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农村通过农业废弃物高附加值利用、沼气等资源综合利用措施,实现低碳化发展。
3.县级城市建设
到2015年,四个县城人口由2010年的平均10万人左右发展到15万人左右,逐步成为市域中等城市。
“十二五”期间,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精心打造优势互补明显、人口聚集能力强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中心城市。大安市依托图乌发展轴线和紧临嫩江的优势条件,把体现临江近水特色、彰显秀美宜居优势作为主攻方向,打造能源、石油化工、绿色食品、物流、滨江园林和生态旅游城。洮南市依托特色农产品和畜牧业资源丰富及集散贸易优势,打造以纺织、生物制药、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业为主的综合性县域中心城市。镇赉县立足于交通、区位和产业承载能力优势,打造工业集约集群效应高、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和生态园林宜居城市。通榆县依托风、光及向海国家4A级景区和世界A级湿地优势,打造以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和畜牧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域中心城市。
4.小城镇建设
到2015年,若干特色镇脱颖而出,3-5个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建成人口5万人以上小城市。
“十二五”期间,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和突出特色的要求,推动国家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及部分特色镇优先发展,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中心镇。支持通榆县兴隆山、洮南市万宝、镇赉县大屯、大安市两家子和洮北区到保等资源型小城镇,大力发展能源产业、设备配套产业和观光旅游产业;支持通榆县瞻榆、大安市安广和舍力、镇赉县坦途和五棵树等重点镇,大力加强农产品建设,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资源转化增值;支持大安市安广、洮北区岭下、镇赉县坦途等区域中心镇,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深入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供水供电、供气供暖、排水、交通、通讯、广电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承载能力,推动小城镇周边村庄向镇区聚集,全面提升小城镇环境质量和综合实力。
(六)环境保护及生态产业建设
1.环境保护
突出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水污染问题,重点抓好造纸、农副产品加工、化学原料、饮料制造及医药制造等行业污染防治工作。强化结构减排,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强化工程减排,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建设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加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强化管理减排,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进行全过程监控。
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管力度,解决好城镇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污染问题。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体系,及时公布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确保全市人民饮用水安全。
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有效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有效防治颗粒物污染。强化电力、焦化、燃烧锅炉及交通运输等行业减排措施,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污染控制,加大水泥、冶金等重污染行业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和使用电力、天然气、液化气、煤气等清洁能源。
完善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制度,落实有关鼓励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污染防治,建立完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和处置的全过程环境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全部实现安全处置。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
着力解决工业污染问题,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激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实现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稳定达标。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审批,提高环境准入门槛。
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重点解决影响群众健康和农村人居环境的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以及种植业污染和养殖业污染问题,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转变。
加强土壤污染环境监管,突出抓好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强化生态保护措施。
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监管力度,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污染防治紧迫感,鼓励、引导公众和社会团体有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保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2.生态产业建设
以保护优先、合理开发、节约资源、持续发展为原则,全面推进生态产业建设。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优质高效、竞争有力及充满活力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治理荒漠化土地600万亩,恢复保护湿地200万亩,恢复保护生态芦苇湿地450万亩,湿地和自然保护区面积保持在1000万亩,建成高产稳产苇田100万亩;新增林地面积100万亩,更新改造面积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
——重点推进荒漠化治理工程,把白城建成吉林西部生态屏障。实施“生态水利工程、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苏打盐碱地治理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湿地保护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抓好“三北”防护林五期和举市三年大造林等重点项目的实施。
——切实保护天然湿地,开发建设人工湿地,综合治理“三化”湿地,恢复重建永久湿地。重点抓好向海湿地生态示范区建设和莫莫格湿地植被恢复建设,实施引嫩入白和引二龙涛河经洋沙泡入莫莫格等生态蓄水补水工程,保持核心湿地需水平衡。采用生物围栏和工程围栏,实施山林封育工程,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充分利用夏季洪水和天然降水,恢复天然湿地。全面推进百万亩芦苇和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着力开展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和节水服务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重点实施引霍引洮灌区配套、水库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建设、地下水库建设和空中调水等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抓好分洪入向除险加固和白城市泡塘湿地蓄水等一批重点工程。
——全面发展林草生态产业,突出建设一批既具有生态效益,又具有产业开发前景的生态产业化。重点抓好以羊草、白刺、枸杞和沙枣为主的碱地生态产业化;以桑树、山杏、文冠果、甘草等本地区特产药材为主的沙地、山地生态产业化;以芦苇、特种经济动植物栽培和养殖为主的湿地生态产业化;以杨树、柳树、果树和花卉为主的木材、果品、花卉生态产业化等一批具有本地优势及特色的产业化建设。在开发同时全面保护现有林草植被和林草资源,形成具有西部特点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整合产业结构,建立田、林、草三位一体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围化、保护区林景化和沙(碱)地全部绿化,促进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
——突出发展绿色经济,不断壮大绿色特色产品生产示范,打造“江、河、湖、海”有机绿色系列名牌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特色资源,提升绿色产品高新技术含量、品牌档次和效益水平。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清洁能源等新兴绿色产业,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专业化绿色特色产品市场。突出抓好白城市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绿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
(七)科学技术发展
到“十二五”末期,全市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等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高。
——科技投入。“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0.5%;到2015年,市本级财政投入达到800万元,占当年市本级财政收入1%左右。
——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400件以上,授权300件以上,专利项目产业化100件以上,企业自有专利和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末期,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
——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推广应用率达到8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
——城市创新环境。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趋于完备,支持创新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公众科学素养明显提高,创新型人才集聚效应初步形成,创新成为全社会自觉意识,创新文化融入社会各个方面。
“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推进工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重视民生科技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培育自主创新的产业集群,加速各类科技孵化器建设,建设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施支柱优势产业跃升计划和科技成果产业推进计划,着重引进、研发和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加大技术、人才和资金引进。鼓励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培育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示范推广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和对外科技协作平台。全面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八)开发开放领域建设
1.对外贸易
实施大经贸战略,开发多元化市场,培育出口骨干产品和新的出口增长点。重点抓好白城市杂粮杂豆出口、洮南市农产品出口和通榆县绿豆出口建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全市杂粮杂豆、畜产品和纺织服装出口,拓展汽车零部件出口,提高制成品出口率。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29亿美元,年均增长25%。
2.招商引资
进一步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开展专业化招商、专题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和代理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改进工作作风,改革审批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落地项目跟踪服务,完善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到2015年,全市实际利用域外资金达到1217亿元,年均增长30%。
3.开发区(园区)建设
大力实施开发区(园区)“二次创业”,加快打造功能型和综合型开发区及特色型专业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开发区(园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领跑、先导、集中、示范和带动作用。到2015年,全市开发区(园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3亿元,年均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48.2亿元,年均增长33.7%;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3.5亿元,年均增长31%。实现经济总量再造一个白城,成为支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白城工业园区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3.5亿元,年均增长42%;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22.3%。
“十二五”期间,扩大“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面积,为承接和摆放工业项目创造最佳平台,推动全市特别是市区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趋势,全力打造要素集中、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集中区。大力实施“招商立区、项目富区、工业强区、人才兴区”发展战略,加快工业经济总量迅速发展壮大,实现工业总产值五年翻三番,增长速度年均保持50%以上。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全市工业发展高地和创新创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新能源装备制造、机械建材、冶金、化工和现代物流等六大产业园区。
(2)白城经济开发区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亿元,年均增长34%;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7.8亿元,年均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4亿元,年均增长40%。
“十二五”期间,经济开发区在现有城区基础上,启动全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以产业集聚、服务配套、环境优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汽车改装与零部件产业园、生物与制药产业园、纺织与服装产业园、商贸与物流产业园、文化与创意产业园及行政商务科教区、现代生态商住区、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区。
(3)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32%;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0.8亿元,年均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33%。接待旅游人数达到50万人次,年均增长31%;旅游收入达到2500万元,年均增长63.1%。
“十二五”期间,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依托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旅游业,努力打造生态民俗旅游特色品牌,加速开发以侵华日军机场遗址群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项目,建设完善10个旅游景区。加快发展风电、资源加工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商贸服务业,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把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白城西北部的旅游新城。
(4)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
到2015年,大安经济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32.7%;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年均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33.2%。洮南工业集中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7.2%;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6亿元,年均增长21.7%;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25.4%。镇赉工业集中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47.2%;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1亿元,年均增长32.3%;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29.5%。通榆工业集中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35.1%;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4亿元,年均增长25.7%;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43%。洮北工业集中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09%;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0.8亿元,年均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126%。
4.区域交流与合作
深入谋划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加强多边合作,把全市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和省生产力布局。加大推动力度,探索合作渠道,大力实施东进融入“长吉图”、西进融入“东五盟”、北上融入“哈大齐”、南下融入“环渤海”的区域战略合作。
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为依托,将我市“五大”、“六大建设”的相关产业和领域融入“长吉图”一体化整体发展布局。重点加强汽车、石化、生物、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和装备制造等新型工业产业以及现代物流、特色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方面的战略合作。加快长白快速铁路、白阿铁路复线及珲乌高速公路建设,畅通“长吉图”先导区西部出口,构筑东西部战略合作陆路通道。加快我市能源建设,保障长吉图电力供需平衡。共同治理松花江流域,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吉林省西部生态屏障。
充分发挥和利用与蒙东地区的地缘优势以及在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广泛开展能源开发、商贸流通、生态建设、特色旅游、科技教育和特色农畜产品开发加工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使我市成为全省与蒙东地区战略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加强与“哈大齐”工业走廊衔接,促进以汽车零部件、大型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机械为合作重点的双向投资,着力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技术,建设多种产业相互配套、结构合理和高速增长的产业高地。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合作,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入手,探讨合作重点和方式,构建区域大交通和大市场。
(九)社会事业发展与建设
——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抓好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到2015年,中小学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段升学率达到75%以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及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继续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及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到2015年,市属学校新增建设项目5个;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新建2所学校,新建2所幼儿园。健全政府资助制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卫生事业。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城乡发展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保障体系。提高防控重大疾病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享有质量优良、费用低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调整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完成白城市中心医院、白城市精神病医院和白城市中医院的项目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启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九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到2015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8/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内;千人口床位数达到3.8张;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100%,法定报告急性传染病(甲乙类)发病率控制在400/10万以下;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2%以上,居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达92%以上。
——人口与计划生育。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人口控制手段和控制能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规范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大力推进补助或全部免费筛查,积极推行免费婚检。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实施白城市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全面推广住院分娩实名登记制度,探索完善再生育全程服务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十二五”末期,全市总人口控制在206.7万人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
——文化体育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体事业全面繁荣,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设施、农家书屋和市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全覆盖。力争完成白城市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新馆、体育健身运动中心新馆和方志馆建设,并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每年至少新建25个全民健身设施,全市城乡公共文体服务室内外场所建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市区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培育扶持群众文艺团体。到“十二五”末期,全市经常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群众达到总人口30%左右;每个镇(街道)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活动知名品牌项目;实施国民艺术教育推进工程。促进发展档案事业。建立文艺创作奖励制度,设立文艺创作基金,鼓励创作一批引领先进文化、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具有一流水准的精品力作。
——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加强全市广播影视引导力和影响力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数字科技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以及广播电视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立体高效、互动互补的新闻舆论宣传系统。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由标清电视节目播出到高清电视节目播出过渡,完成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及双向数字改造,实现农村无线电台电视数字覆盖。开发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宽带业务,完成洮北区乡镇网络融接。搭建白城网络广播电视台,开发网络文化休闲项目。成立白城市丹顶鹤电视剧制作中心,并在向海建设白城影视。加强广播影视行业管理体系建设,深化广播影视体制改革,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事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五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5万人次。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9.3万人,年均增长2%。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全覆盖,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完成白城市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巩固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市区和市辖区农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十二五”末期,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达到20318套,年均增长25%。调整分配格局,促进分配公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劳动者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
——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党政人才队伍、现代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五大”、“六大建设”发展方向,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一支能够独立解决关键性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要注重实际,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形成一支服务农村、能够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以上三类人才总量要达到15万人,人才密集度力争达到8%。
——社会管理。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和体制能力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增强基层社会自治功能,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政府职能和社会管理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建立健全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服务功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科学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有效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预警方案,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地震、气象、防洪和消防等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全社会抗灾救灾教育,增强全社会防灾救灾意识和防御急救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和餐饮卫生监管,建立应急预防处置体系,开展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深入探索创建“平安白城”活动思路和载体,积极落实各项措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十)进一步深化改革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以及农村、企业、文化、医药卫生和投融资体制等方面改革。
1.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5年,事业单位全面建立聘用制度,使岗位设置率、聘用合同签订率、公开招聘推行率达100%。
2.农村体制改革
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着眼于增强基层财力,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步伐。
3.企业改革
严格落实国家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妥善处理好企业改制中各种矛盾和问题。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4.文化体制改革
以用工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事业和产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综合执法改革和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5.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6.投融资体制改革
树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导地位,规范政府投资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领域投融资市场化改革力度,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方式,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筹措方式市场化。
《白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精神,从白城实际出发,科学分析和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全市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为我们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规划所提出的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既催人奋进,又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全市人民要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紧密团结起来,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而继续努力奋斗!
(编辑:苏哲)
上一篇:吉他中国新闻站
下一篇:重汽集团重卡产销突破16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