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4月1日起在广州实施,虽然是一个条例的简单发布,但是背后折射的却是我国城市日益遭受的垃圾围城危机。
其实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被列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然而,10年过去了,尽管各城市都在进行探索实践,但大多徘徊不前、无疾而终。广州市在如今的管理中,采取的是先宣传后处罚的措施,也就是4月份对于垃圾分类执法都将以宣传教育为主,但到了5月份,如果违规个人或者单位屡教不改、三次劝告无效,就会严格执行规定予以处罚,最高罚款额达到3万元。
生活垃圾分为四类
按照暂行规定,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并规定了各类垃圾的标志和收集容器颜色。这么多分类可能市民觉得难以分清,并且习惯毕竟
很难养成,其实这就需要政府在执行的过程中加强宣传、指导的力度,同时还有公共设施的投入,并且最重要的是健全有效的后期处理的链条以及政府出台的鼓励政策,这样才能让这十年的困局慢慢地破冰。
广州实施垃圾分类后效果并不令人满意。2日,广州市城管委主任、书记,广州市城管执法局局长李廷贵在率领1000多名城管执法队员上街宣传和检查垃圾分类工作时表示。
本月宣传为主下月开罚
“破旧衣服是属于其他垃圾,不是属于可回收垃圾湖北程力全面提升售后服务能力 ,让您买车,应该扔放到其他垃圾分类箱里。”2日,李廷贵和1000多名城管执法队员走上街头,来到南华西街、沙园街、东山街等16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街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执法宣传活动,指导市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
李廷贵表示,目前市城管委的18名处长已经前往各个试点小区向市民进行宣传指导,当天还派出40多个中队将近700名执法队员前往多个社区展开分类垃圾“拉网式”的检查,今后类似的检查将“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开展。
2日,李廷贵被传媒追问何时会对垃圾分类违规行为开出第一张罚单。李廷贵表示,4月份里对于垃圾分类一些违规行为,都将以“宣传教育”为主,但从5月份开始,将会严格执法正式开出罚单,严格按照早前颁布的《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执行处罚。
已发出30份限改通知
根据市城管执法局2日发布的统计数字,当日对违反《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发出《责令限改通知书》共30份。
“对于垃圾不分类等违规行为,我们会先处罚街道或者单位,再处罚个人。”李廷贵表示,城管执法队在检查时,若发现社区内的垃圾没有分类,将先处罚街道,其次再处罚居委会,再次将处罚物业公司,此举是“让各个单位按照分级管理,对各家各户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不过,李廷贵强调,城管执法目的是让市民树立一种意识、一种习惯。
全国城市因垃圾每年损失300亿
目前中国1/3以上的城市面临“垃圾围城”困局。除县城之外的600多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
分类收集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可以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对接式垃圾车 垃圾分类面临三大挑战
挑战一:分类习惯难养成
记者在广州市区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虽然市民们普遍支持垃圾分类,但家中真正开始垃圾分类做法却并不多。记者在一些小区居民楼看到,垃圾混装的情况十分普遍。据广州市城管委有关工作人员透露,宣传教育广州市多达600万流动人口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则更是工作中最难克服的困难。
挑战二:前期分类不到位
分类标准不易把握、前期分类不到位是严重阻碍分类垃圾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垃圾分类投放试点之一的广州市越秀区五羊南社区,一位保洁员告诉记者:“除了有害垃圾桶中放置一些电池外,其他三个桶几乎是混用的,很多居民搞不清楚也懒得仔细区分。”
挑战三:后期处理大锅烩
在实行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海龙湾小区,由于与这个小区对接的垃圾车依然是混装运输,小区居民很快失去了分类投放的动力。中山大学副教授陈炳禄指出,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分类垃圾回收系统,垃圾后期处理大锅烩,是导致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多年却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垃圾处理应形成产业链
尽管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专家指出,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肯定会成为今后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大趋势。专家建议,应统筹开展垃圾分类。
鼓励性措施重于罚款
广州市分类垃圾管理办法中规定,对不按要求分类垃圾的市民每次处以50元罚款。对此,业内专家认为,推进分类垃圾,鼓励性措施应重于惩罚性罚款。广州分类得公司总经理杨静山就表示:“处罚市民的做法无异于把垃圾围城的责任推给市民。单靠罚款来引导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既花费人力物力,也得不到市民的信服。现在更应做的是出台鼓励政策。”
公共财政充足投入
中山大学教授郭巍青指出:“垃圾分类回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长期的规划与实践。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公共服务,不应以盈利为目的。因而,需要公共财政的充足投入。然而,目前广州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将面临的最大窘境则在于公共财政投入捉襟见肘,没有纳入财政预算。”
健全产业链条
业内人士指出,长效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应引入市场机制,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让居民从中实实在在尝到甜头,也让参与的企业有利润可赚。郭巍青认为,推行垃圾分类是好事,但仅有一纸规定远远不够。在中国国情条件下,政府应该重新选择好的商业模式,以便支持和推动全社会尽快实现垃圾分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上一篇:超半数小区坚持垃圾分类